Archive for the ‘老思妙想’ Category

这货就暂且叫思维动力学吧……   Leave a comment

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在想这么一个很不着边际的问题:
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总是先有几个念头,然后大致想想,开始往其中几个念头上专注,然后会突然冒出别的想法,和这几个念头杂交一下,诞生新的一批想法,再挑几个专注思考。
这其实很想遗传算法等高级算法,挑出适应度高的,和别的杂交一下,不断演化。
所以,以遗传算法为例,想法就是具体的基因,从而在思考的时候,我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在其下的对当前想法是否有助于解决一个问题的判断构成了这个想法的适应度函数,随后每次都会将一些显然没戏的给抛弃,将一些最后可能的着重考虑,将一些可能有戏的留着,说不定后来给忘了,也说不定以后会想起来继续思考。
而后,几个不同的想法之间往往也会有所碰撞,从而得到一些全新的想法,这个就不同基因之间的杂交,得到新的基因。
反复如上过程,直到只留下最后那个我们认为最可行的念头为止。
这是一个典型的遗传算法的过程。
当然,人脑执行起来还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比如某些想法会因为时间太久而被遗忘,这个在遗传算法中是不会出现的。
而且,人脑不可能同时对太多的念头进行处理,所以可以说适应度函数是很陡的,同时每一代基因的数量都很小。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相对于机器的遗传算法,人脑的思维面显然更小,从而会漏掉不少局部极优解,错过全局最优解更是很自然的情况了。
往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类似遗传算法的系宗只要足够大,那最终都可以用复杂系宗的观点来描述。而对于复杂系宗来说,系宗最终弛豫后的状态,并不是最好的状态,而是最可能出现的状态——当然,这取决于你对“好”这个抽象形容词的具体定义。
比如说,量子就是这种东西。虽然哪怕只有一个光子或者电子,但由于它走的是所有可能路径,因此单独一个粒子本身也构成了一个系宗。而这种量子系宗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并不是走最近的路径,而是走最可能的路径,所以才会有各种量子现象。
因此,回到思维思考的问题上,演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说,我们最终思考的结果是一个最可能出现的想法,而不是一个最好的想法。
或者,再具体地说来,当我们考虑一个抽象问题(比如,不是1+1等于几这种很具体很实在的问题,而是诸如晚上吃什么这种很抽象的问题——好吧,这只是一个随口编的例子,不用较真)的时候,我们最终会得到的是按照我们的知识水平最有可能得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而不一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想法——甚至未必是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法中最好的那个。
同样的,将这种情况放宽到人群中以后,我们会发现,一群人讨论问题的最后结果,是以这群人的群体智慧能得到的最可能的结论,而不是这个群体智慧能得到的最好的结论——至于这两者的偏差到底多大,这个取决于群体的构成,以及彼此的默契程度,还有沟通情况。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Posted January 7, 2012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Tagged with , , ,

关于如何将键盘和鼠标杂交在一起的瞎想   Leave a comment

今天上厕所的时候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不是马桶或者便池。
你看,鼠标和键盘之间切换总是很消耗时间的,因为两者之间的距离总是大于手指的平均自由程或者鼠标的移动距离的。因此,在键盘和鼠标之间切换总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同时,鼠标和键盘又不能完全做到替代地方——就是IBM的小红帽,也没法说完全替代鼠标,毕竟用起来不如鼠标那么顺手——什么?你的手指骨骼特异?不去练武真是损失啊……
比如说,键盘可以打字,鼠标行么?我可从来没看到一个人说他用鼠标玩屏幕键盘可以打字如飞的——鼠标飞掉倒是看到过。
同时,键盘也没法完全做到鼠标所要求的快速和随意移动的功能——用键盘鼠也有让人很不爽的地方,而且速度总不如鼠标那么自由。
因此,既不能相互替代对方,又有切换上的工作效率下降,所以,对于许多工作来说,总喜欢要么完全用键盘搞定,比如程序员,要么完全用鼠标搞定,比如游戏玩家——你玩星际魔兽完全不用鼠标?你太牛了,我佩服你。但完全不用键盘倒是可以做到,效率就很让人不齿了。
相对来说,让纯键盘流的人比纯鼠标流的人要多一点,比如广大emacs与vim装逼爱好者(玩笑,别介意)的数量就是老大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同时兼顾键盘和鼠标的特性又不至于导致效率下降的呢?
移动设备上的触摸方式就不错,不过显然对PC来说这个有点遥不可及。而且它的效率其实也不怎么高。
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之前看到过的投影键盘,往任何一个平面上一放,然后就能投影出键盘,接着用红外线与一套算法来计算出你手指和该平面接触部位的按键。
你看,既然投影键盘是可以做到的,那投影鼠标自然也是可以做到的,无非就是一个算法问题,硬件上和投影键盘没多大不同。
而两者的区别在于,手的姿势不同,以及,大多数使用,起作用的手的数量也不同(打字是两个手,移动鼠标只要一个手),移动模式也不同(一个是一点一点的离散式,一个是连续操作)。
所以说,完全可以用投影输入设备将键盘和鼠标结合在一起,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如果只有一个手位于“预备区域”,也就是距离指定平面一定高度范围的区域,那就进入鼠标模式,否则就是键盘模式。
这样,你在切换鼠标和键盘的时候只需要将左手(或者右手)抬起,另一个手就自动变成了鼠标。
另一种更方便的方式,就是用动作模式识别。
你如果是手指在平面上一点一点的(判别时间比如是接触时间小于0.5秒),那就是键盘模式,一旦你的手指在指定平面上的接触时间大于判别时间,就自动进入键盘模式。
这个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任一平面上实现MultiTouch,从而不再是触摸屏的专爱。
在硬件上,和当下已经有的投影键盘是差不多的,关键就是动作模式识别的算法上。
我想未来两三年里应该会出现的吧。

Posted January 7, 2012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Tagged with , ,

从Blog到Facebook再到Twitter   Leave a comment

网络世界中自我展示的平台一直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迁。

从最早的孤芳自赏(网络日记),到后来的橱窗展示(博客),再到后来的虚拟交际(SNS),以至最后又出来了一句话概括(微博)。整个这条路的发展,也恰恰就是网络从Web1.0到Web2.0的发展——当然,现在已经有了Web3.0的概念,但是在个人生活展示方面则似乎还很少有符合Web3.0的东西出现,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也是会有的吧。

所谓Web1.0,就是以静态咨询(不是静态页面)为主的单向资讯传递,缺乏互动。比如最早的资讯门户网站,还比如早年的个人主页(现在看来就是一份网络个人简历嘛……就是多了留言功能……)和个人网站(和个人主页不同,个人网站中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论坛这种Web1.0时代的强互动工具)。

而Web2.0,就开始提倡“自媒体”,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从个体到个体的资讯分享。在这个层面上,Blog具有较弱的Web2.0特征,而Facebook这种SNS和Twitter这种微博则具有很强的Web2.0特征。

所谓的Web3.0,则开始强调全面的网络化和个性化。比如Google的iGoogle,Vista、Win7与Google的Sidebar,Win7与Ubuntu的Widget,这些都是个性化的体现;而现在流行的“云”概念,包括SharePoint、Lync、Ubuntu One这些也都是网络化的实例。当然,自从05年Google提出Web3.0到现在,3.0还只能说出于发展阶段,距离成熟还很远。

附带一说,百度的“框计算”其实也是Web3.0的一部分,是Web3.0的另一面:更加智能化的搜索。这也是Google等力推的语义网的内容。当然,百度距离真正的Web3.0搜索的距离,比Google距离它的距离要远上一光年。在这点上,百度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真正的无人能及的强项:喊口号。

从这个发展轨迹可以看出,Web的发展强调了两种精神:Free & Share——前者代表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后者代表了资讯的高效流通与更新。

而这两个精神,也正是Linux所代表的OpenSource运动的核心精神。

从这点来说,Linux已经打赢了Windows——改变了全球网民的思想,也就等于征服了全世界。

也正是这两项精神,决定了Web3.0在国内基本上注定夭折——与我们伟大和谐可爱的国情直接抵触的嘛。这情况就好比美国医保法案,直接违宪,所以两次夭折。当然,在中国不存在“违宪”这么一件可爱的事情。

未来网络服务商的角色,已经逐渐从当初Web1.0时代的戏剧导演转换成了提供舞台的剧场经理。这种转变也就意味着,未来的网络发展中,企业将更加注重搭建一个平台,让网民在该平台上自由发挥,而不是全力打造各种服务来满足用户——这也就是现在腾讯的WebQQ所要干的事情。平台上用户所要的服务由另外一些用户来打造并提供,这个概念的来源其实也就是iGoogle的widget,而专业级的就是Google的AppSpot和Code,直接利用GoogleAPI打造在线工具和插件。

附带一说,Google的Code(有时被和谐)和AppSpot(已被和谐)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如果说Google的Docs和Microsoft的Office Live是在线办公,那么Code和AppSpot就是一种在线编程的平台,这是很有意思的。不知道Microsoft什么时候退出.net的在线编程平台,反正Express版的.net本就是免费的,所以做一个VS Web Develop Platform OnLine也不是不可以嘛。

回到主题上。

Web1.0时代,大家都在做个人网页,但是当时这项工作也不是大家都在做,毕竟弄一个个人网页的控件很麻烦,而制作一个个人网页更麻烦。当时比较好的就是Windows自带IIS,所以只要做到IP绑定,也就有了自己的空间。而能弄IIS的人,基本上做个网页问题不大。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工具,比如ICQ的PersonalGate就能做到IP绑定,但是它不连接到IIS。ICQ自己也提供了个人网页空间,这个大概是最早的免费个人网页空间了吧。

那个时候,展现自己只是某些Geek的专利——当然,当时也没有Geek这个单词……

Web2.0时代到来的时候,博客已经开始流行了——当然,此前已经经历了Web1.0中后期的网络日记时代。

博客相对于个人网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博客系统只需要你输入内容,而不需要考虑网页如何制作这个问题。这就将展现自我的技术门槛降低了很多。

博客系统主要提供的,就是你可以将自己的“帖子”统一放在一个“目录”里面,让别人来访问。这可以认为是把“个人主页”、“网络日记”和论坛里的“帖子”都整合在了一起。当然,博客和论坛的距离还是有点远的。比如MSN Space中的帖子就是和论坛中的帖子分开的,但是腾讯早年的digest(概念也是从ICQ得来的)则和腾讯论坛中的帖子有了初步的整合。还有推门,论坛和帖子的整合就更好了。

之后,为了更好地解决论坛和帖子的整合问题(其实是顺带的),也为了解决新闻订阅与整合等别的功能,出现了RSS订阅。

基于博客,博客系统中自然也有“评论”功能,也有了让博客可以“流转堆积”的“转发”、“收藏”和“推荐”功能。而基于博客的主人,博客系统中也有了“好友”与“圈子”。这些在新浪博客、Space、Wordpress中都有,其中新浪博客的“圈子”和新浪IM中的好友是分离的,而Space中的圈子则完全基于Messenger中的好友圈子。

在这里,其实博客系统发展到了后期,已经有了SNS核心概念的雏形,那就是“交际网”。新浪博客系统的交际网就是博客圈子,而Space中的交际网则是依托于Messenger的好友圈子。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腾讯的博客系统。

腾讯的博客系统的发展其实是很诡异的。它最早是源自腾讯论坛的digest系统,但是后来被废弃。在digest出现后没多久,腾讯单独出了一个“家园”系统,是作为“网络日记”系统而存在。这样的诡异局面维持了很久,这段时期也就是腾讯发展的停滞期,这期间就是QQ也没有多大的发展。而在停滞期以后,腾讯突然开始了大手笔,也就是延续到现在的山寨+吞噬的手段:看别人发展什么,然后扔下大规模资金山寨,接着把原创者挤兑死。于是乎,腾讯开始推出现在的“QQ空间”——Q-zone。好玩的地方就在于,曾经有一段时间,上述三个微博系统是并存的:论坛里有digest,QQ上能看到家园和空间。当然,现在似乎digest是没了,但是家园和空间还是并存。这里就有了一定的功能重复,虽然空间可以打扮得更炫,但是功能上来说其实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腾讯的博客系统,基本上就等于是把市面上最大路化的功能都堆积在了一起。比如有新浪的圈子系统,也能依托于QQ中的好友圈建立好友圈子。当然,新浪等部分博客系统中有的多人联合写博客的功能在Q-zone里并没有体现出来(比如Blogger、BlogSpot和WordPress里就可以多人联合写一个博客),取而代之的,是这里有了更多的展现自我的功能,这些是超脱与“博客”之上的。

从这点来说,腾讯的博客系统的“社交化”是最好的,也是国内最有潜质诞生“Facebook”的IT公司。但是腾讯自己的核心精神:山寨,决定了中国的Facebook不可能从腾讯诞生出来——当然,中国国情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自主诞生Facebook。

简单说来,博客从最早的以个人文章为主体的自我展示平台,逐渐开始引入博客整合、交友圈和个性化,从而开始具有SNS的雏形。

尤其是腾讯的Q-zone,在传统博客的基础上更大地引入了个性化元素(这来自于早年的家园系统),而且“社交化”元素也更加多(比如和校友录的整合,个人信息的更新等等)。但是,腾讯自己的发展策略却也限制了这么好的一个系统进一步的发展——当然,Q-zone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客户端浏览器上必须安装Q-zone插件,而且登录速度巨慢,有段时间居然和Space有得一拼的慢……在一个大家都开始无插件的浏览器跨平台时代的时候,腾讯居然还走插件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和3721,360的前身,发起的流氓软件路线是一致的。3Q的恩怨很深啊……)。由此可见,其实不是腾讯眼光好,腾讯的眼光是一如既往地差,但是在博客系统上,腾讯东拼西凑的山寨策略却达到了很不错的效果。还是只能说,中国的Facebook不诞生在腾讯家是必然的。

Blog从Web1.0的晚期开始发展,一直发展到Web2.0的中期达到了很强大的状态,而就在这个时候,SNS出生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SNS的出现其实也是Blog发展的一个必然。

Blog在后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具有IM软件的大公司的发展中,到了后期已经开始专注“交友圈”与Blog的整合。MSN的Space与Messenger,腾讯的Q-zone和QQ,新浪的博客与圈子(新浪也有IM,不过没用过……),都是这样。因而,其实在后期,“交友圈”或者说“交际网”的概念已经在Blog的各大系统中酝酿了出来,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得到发展——当然,如果Facebook没有出现,Blog系统的自身进化也应该会诞生出类似与SNS的东西的。

所谓SNS,其实说到底分为三部分:一,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建立与显示中“朋友圈”一样的“交际网”;二,以个人信息作为根本;三,信息的主体不再是Blog,而是各种Page,各种Info。

再回头来比较一下Blog。后期的Blog系统,个人信息已经逐渐变得重要——比如各种IM中的个人签名,IM中的个人资料(这个其实可以说是Web1.0的个人主页的延伸或者说转身),而交际网的概念也已经逐渐成型并且变得重要。

而两者的不同,则在于SNS的交际网的本体是显示中的朋友圈(当然,在后期的发展中,这点也不再是最重要的,各种IM中的朋友圈变得更加重要,虽然这种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根源于现实中的朋友网的),这点是Blog后期的交际网的一种升华。另一方面,则在于信息的构成——SNS中的信息构成已经不单单是Blog了。虽然在Blog发展的后期,转帖已经越来越重要,但是直到SNS中,转帖才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

因而,从信息流通的角度来说,Web1.0是服务商生产信息,Blog时代是个人生产信息,SNS时代则是全名开始信息搬运,生产信息已经沦为了次要。

这点在Twitter中将进一步发展。

SNS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MIT男孩个人的成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是Blog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大势已成,只不过是这个个人实现了这种大势罢了。所以,SNS出现并取代Blog是一种大势所趋。

在这个情况下,Facebook取代了MySpace,而且MSN还放弃了Space。

当然,要看SNS的发展,除了和Blog做比较外,还要看一下网络上另外一种信息的传播,那就是图片。当然,就现在来说,还要考虑视频。

在Blog时代,图片的分享有两种方法,一个是Blog中的相册,或者就是帖子中插入照片,但这里文字是主体,图片是点缀;另一种方法就是专门的图片分享网站,比如早年的Ofoto,后来的Flicker、PhotoBucker、Pisaca在线等等,在这里图片才是主体,文字是图片的点缀。

这方面用的不是很多,因为Pisaca后来无悬念地被和谐了。虽然我也用Flicker和PhotoBucker,但是由于我不大拍照片,所以这方面用的不是很多。从不多的接触看来,图片分享系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走着和Blog相同的路线。到了后期,也有许多图片分享的“圈子”。比如我很喜欢NGM的图片,PhotoBucker上就有专门的分享NGM图片的圈子。

因而,图片分享的路线大致上是和Blog相同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两者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却还是平行的:文字系统归文字系统,图片系统归图片系统。

在SNS出现以后,两者有了不小的融合——SNS中图片和文字都作为信息交流的主体,因为SNS中交流的是信息本身,而不仅局限在某种信息或者某类信息。所以,SNS使得Blog“升华”的同时,也使得图片的分享有了升华。

但是,和纯文字的Blog系统不同的地方在于,将Blog移到SNS中很容易,甚至于可以抛弃Blog而“净身入户”SNS,但是图片不行。图片中的包含了用户的许多回忆,而搬家到SNS是有难度的——技术上没什么难度,但是数据流量太大,而且这样的话对图片系统服务商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后者不会肯,因为这等于自断用户源,等于一种自宫行为。

所以,在SNS中,Blog系统已经不会另外挂载,但是图片分享系统却还是会另外搭乘。比如Facebook中可以引入PhotoBucker的图片墙,也可以选择图片直接保存在Facebook中。而且,最近Facebook上的图片数据量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Facebook的文字数据量也是世界第一,不过Twitter的日数据产生量是世界第一……

这里还牵扯到了一些Web3.0中云应用的问题,这里先不说了。

除了Blog和图片,Blog时代的后期还有一些别的信息,在SNS时代也需要考虑,不过这些相对于文字和图片来说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是一种小众信息——但是在Web3.0萌芽的现在,这些资讯的作用却开始增加。

比如,脱胎于网盘的各种保存在服务器上的现在成为“云元数据”的文件。最早的时候腾讯也做过这方面的东西,就是QQ网络硬盘。GetFile也是国内老牌的网盘了。国外的也有GoogleDocs等。

这些东西也是SNS时代可以传递的信息的一部分,但是在SNS的早期,这些信息的传递并不是很多,所以使得SNS时代的早期对这些服务的整合也不是很关注。

但是,在Web3.0逐渐变得重要和显眼的现在,SNS也开始逐步整合这些资源,而一些在SNS时代没落的“Blog贵族”们也开始逐渐关注这部分的内容,比如脱胎于Space中的图片保存区的SkyDrive。

后面再来讨论Web2.0时代的文件共享与Web3.0时代的文件共享之间的差异。

Web2.0时代的最后一段时间里(2005年Web3.0和云的概念被提出),SNS已经发展壮大(2004年Facebook诞生),但与此同时,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横空出世——Twitter(2006年,Blogger.com的创始人开创)。

从Twitter的创始人也是Blogger的创始人这点可以看出,Twitter是Blog的另一种方式的传承——SNS作为一种形式,Twitter是另一种形式,两者都表示,传统的Blog已经走向了进化的尽头,当然,并不是生命的尽头。

Twitter可以看作是一种微型的Blog,所以前者叫做“微博”。

但是,微博的发展却“进化”出了原本Blog所不具备的功能,而且是社会功能。

Twitter的出现出于两种原因。

一个原因,是早年Blog的发布主体是PC,无论是浏览器上登录Blog系统来写Blog,还是利用桌面工具(比如Writer)来写Blog,主体都是PC。最多就是再加上一些移动的平板电脑。但是,随着生活的日益高科技化,手机逐渐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主体,而不再是电脑。这点的演化其实是很显然的,尤其是后来对手机功能的逐渐追加,使得手机逐渐具有了电脑的功能(电脑手机化和手机电脑化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不过在未来,这是同一的趋势)。与此同时,SNS与Blog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候,用手机来登录和发Blog就成了Twitter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便于手机发布,信息就要短,而且不必要的东西都最好不要,比如标题。关于手机电脑化对生活影响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就是01年911事件发生的时候,美国的电信网络顿时瘫痪,电话和短信都使用不能,而就在这个时候,副总统切尼却能通过BlackBerry进行(BlackBerry专用的)Email的信息交流(BlackBerry给Message推送留下了专门的信道,与电信服务是独立开的),这直接使人们注意到了手机电脑化的重要性,以及BlackBerry的牛叉,此后一段时间了BlackBerry顺风顺水,占领了美国市场……

另一方面,却是人们发布信息的习惯的变迁。在Blog时代(2004年以前),大家都写Blog,写作的习惯是类似于写日记,写感想,发表评论(这是我的习惯……当然,许多人也有这种习惯,而且一写就N长……我有段时间还一天一博,甚至一天三博……)。这种写作习惯类似于写文章,写作文。但是随着SNS的到来,人们的习惯已经从生产信息变迁为了转载信息。同时,一写就是很长的文章也太浪费时间(比如我现在……),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写的。再加上,IM与SNS上的个人签名都能得到传递情感的作用。最后,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感想,发一个感叹,或者记录一些看到的听到有趣的事情,写一个Blog还要写标题实在很麻烦。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一种短小的、不需要标题的新的Blog形式就诞生了——MicroBlog(MB for short),微博。

因而,微博作为人们发布信息习惯的一种演变,成为了Blog的另一种延伸。

如果说SNS是Blog的社会化和多元化,那MB就是Blog的轻便化和小型化,这代表了Web2.0后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两个变化趋势。但是,无论是哪种,都无法彻底取代Blog——当然,如果Google的Buzz好好发展的话,倒也不是不能取代Blog。

但是,MB却不单单是Blog的一种轻便化与小型化,它更是另一种生活形式的代表。

这点其实完全来源于MB的发布方式(之一):手机发布。

由于是手机发布,所以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MB信息,而不需要跑到一套PC终端面前去发布Blog。这种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也就意味着,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实时地与他人分享,这是以前Blog时代和SNS时代所无法实现的新功能。

因而,可以说是从Twitter诞生开始,自媒体这个概念才真正地发挥出了它的真实色彩。

Blog使得自我展示这个概念得到了发展,SNS将虚拟显示中的社会化/社交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而Twitter却是真正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从这点来说,Twitter比Facebook要伟大,虽然Twitter的市值比不过Facebook。

另一方面,MB由于短小精悍,所以也更加加速了MB的转载次数,因而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从而MB的信息覆盖面比Blog更广。

因而,由MB的轻便化使得信息的创生更加便利和快捷,而MB的小型化则使得信息的传播与覆盖更强大。这也就是MB相对于SNS和Blog的最大优势。

正是由于这种优势,使得MB承担了比Blog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点在中国更明显。现在许多社会问题都是通过各种知情人在微博上发布出来,从而使得公众得知的。比如最近的拐卖儿童时间,便体现出了微博的强大社会责任感。而在国外,Twitter也使得许多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丑行。

当然,Twitter也面临之前Blog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够多元化——社会化这点倒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弥补,虽然不如SNS那么彻底。

Twitter的推送一开始还是以文字为主,为了更符合SNS引领的信息传递多元化,Twitter也开始增加了图片、音乐与视频的推送。

但是,这里却又诞生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Blog、SNS和MB与IM之间的关系。

在Blog时代,Blog的更新信息就已经整合到了IM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Blog已经可以依托IM上的朋友圈来建立自己的“交际圈”,这是SNS的雏形。而在SNS中,也理所当然地可以把SNS的信息追加到IM中(比如校内有校内桌面IM工具,其中校内上的信息可以更新在这个IM上),同样的,MB信息也可以更新在IM工具中,更重要的是,IM的个人签名是与微博有着很高重合率的。因而,在后Web2.0时代,来自Web1.0的IM工具是可以将Blog、SNS与MB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但问题却是,现在这种整合并没有出现。

腾讯有Blog,也有微博,SNS方面也有校友录和Q-zone,但是有趣的是,这三者都没有整合在一起。MSN有Messenger,但是Blog系统已经被废弃(虽然可以Connect到WordPress与新浪,还有MySpace和Flicker等),SNS方面则一直没有动静,但有趣的是Essential下的Messenger如果用来做整合的话却是很完美的平台(相对于QQ来说,真的很不错哦)。Google有GTalk,也有BlogSpot(负责Blog)、Pisaca和Buzz(负责微博,也负责Blog),但是缺少SNS。所以,现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基于IM的平台,将三种不同的交流与信息传递方式整合在一起。

当然,SNS网络本身的IM工具其实也听不错。SNS本身具有Blog功能,而且要做到微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虽然现在MB和SNS的整合不能称为完美),所以SNS的IM工具作为三种平台的整合也是不错的选择。Facebook方面不清楚,但是国内这方面没有——校内有桌面IM工具,但是校内的微博系统等于没有……

这里要提到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Google的Buzz。

Buzz是一个很神奇的工具:如果你输入的文字短,它生成的是类似于Twitter的微博信息;而如果你输入的文字很长,它则自动生成Blog,还有标题。而且Buzz是和Reader整合在一起的,所以也能将RSS订阅结合进来(当然,近来已经有人指出了:RSS订阅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了)。因而,Buzz对微博和Blog的结合是很有意思的,是否完美这个有待商榷,而且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Buzz的这种整合的尝试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Buzz缺少的是SNS,这也是Google到现在都没有做的事情。不过Google的各项服务本身其实已经很有社交化的意思了。所以,Buzz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创新精神的东西,如何做到Blog、SNS和微博的整合,最好还能和IM(GTalk)整合到一起,这还是一件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当然,上面的这些发展,其实都还只是到Web2.0后期,到了Web3.0,上面这些东西要如何进一步发展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Web3.0的主旨就是网络化(云化)和个性化(定制)。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前者却是很麻烦。

对于SNS来说,云化就是信息的云化。这点对于传统SNS中的信息(比如图片、Blog、各种帖子、视频)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还要发展的话,光这些就显然不够了。

这就是之前提到的另外一些之前一直被忽略的信息资源,那就是网盘中的各种文件,比如各种PDF书籍。

在Web2.0时代,这些信息的管理方式就是在某个网络空间中放上PDF等文件,然后对不同类型的访问者设置访问权限。这方面比较好的就是GoogleDocs(国内的基本都可以无视)。TreeView管理,Tag分类,在线办公,协同创作,权限控制,这些都很有意思。但是,这些在Web3.0里就显得有点“落伍”了。

这里要说一下豆丁文档。豆丁文档中的文档访问是和Web2.0中的文档浏览不同的,它可以看作是一种Market形式的文档共享形式,而不单单是访问权限限制。

事实上,如果在自己管理和圈中好友访问的时候采用GoogleDocs的管理方式,而Public的文档采用豆丁文档这种Market形式的发布,那就非常好了。

当然,SNS和微博的云化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比如说各种不同微博上的图片的发布与共享,现在就很成问题——我在一个SNS上看到一个图片很赞,打算发布到微博上,现在就必须先保存到本地,然后在各微博上上传图片,这是信息的严重重复,不利于Web3.0时代的信息传播。

Web3.0时代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些都是未来可能诞生如同Twitter这样彻底改变人们生活与思维方式的东西。

如果说Web1.0时代最伟大的是Google,Web2.0时代最伟大的是Facebook和Twitter(当然,我认为Twitter更伟大),那么Web3.0时代会诞生什么很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的东西,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东西了——反正,不可能是百度的框计算。

Posted February 13, 2011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赛伯铁客

Tagged with , , , , ,

《三体》,三体【细节瑕疵篇】   Leave a comment

【瑕疵,可绕行——看到一半感到晕了的话,请果断绕行】

最后来说说之前提到的那许多小说中的技术硬伤。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科幻小说,又不是学术论文,这么较真干嘛。

但,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著名的科幻、科普小说家(同时也是物理专业人士)卡尔·萨根在写一部太空史诗的科幻小说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星门”的设定和性质更加真实,请教了自己的理论物理朋友,广义相对论大师索恩(当然,当时还不是大师……)。索恩在开车前往亲戚家的时候看了这部小说,然后提议用广义相对论中的“虫洞”概念来构造“星门”,卡尔·萨根采纳了。但,更重要的是,就是因为索恩看了萨根的这部小说,开始认真地对虫洞的各种行为和性质进行思考,最后和霍金一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虫洞的猜想、理论和定理,并且后来结合自己关于时间机器的思考,与霍金一同提出了许多很有意思同时也很认真的猜测与限制。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科幻与科学互动的例子。

这里并不是说要让刘慈欣等国内科幻写手找个物理或者别的学科的专业人士搞科研,而是要说:科幻大师们对科幻小说中的技术细节是很看重的,而且副作用是这点会促使专业人士思考,达到双赢——当然,这是副作用。

而且,充分的合理的技术细节可以将幻想中的场景渲染得更真实,从而让读者有更强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好比如果出现这么一个场景,恐怕你会感到很别扭把:一块一公斤重的小石头,其强大的引力在一米的距离上就可以把一块钢板扭曲成废柴。

或者出来这么一句:地球人终于创造出了最新的光速飞船,0.0001秒内就可以加速到光速,里面的人丝毫感觉不到加速,一天里就能去比邻星打个来回。恐怕你也会感到很别扭。

因为不真实。

科幻小说自然不是说完全按照现有理论,用公式推一遍剧情。它允许虚构的东西,但是要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在文中所给的大前提下与已知理论尤其是现象不违背。

比如说,我们现在都认定了能量是守恒的,那科幻小说里如果不加说明地说某人造出了永动机,那就是有问题的——但,加一点限制,比如《面对愚昧》中那样,与另外一个宇宙有能量密度差,从而造成能量的输入,那就没问题了。

还比如说,如果不加任何限制与说明,一个人写到某人的飞行速度已经超过了光速,那就有问题了。但如果说他是被一个时空泡包裹着,就很合理。

再比如,不加任何附带说明地,我写一个人用十公斤的铁生成了一个半径一公里的黑洞,这个就很不合理。但是如果我说这块铁上有一股特殊的力场,那就没问题了——都说特殊的力场了,怎么个特殊法?就是能让一公斤铁产生一公里黑洞这么特殊。

所以,科幻的细节是要求合理的,要自洽和严谨,不然就是纯幻想,或者说是带有科学元素的纯幻想。

下面就来说一下三体里的硬伤。

先看三体I。

首先是智子。智子说可以量子通讯,于是相隔四光年也可以实时通话和控制,但这是不对的。量子通讯的本质,是量子信道产生真随机编码,信息需要通过这个量子信道中的编码将传统信道中的数据解码才可以——各种编码方式就是各种量子通讯协议。量子信道中的信息传递速度是无穷大,但是如果没有传统信道中的信息,那量子信道中的信息什么都不是,因为真实信息本身是由这两个信道同时负责的。所谓量子信息的安全性,就是量子信道的信息绝地安全,不可复制,你一旦复制了信息就被破坏了。这和传统信道中的信息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说智子的量子通讯可以让相隔四光年的人实时通讯,是极度不合理的。而且,相对论已经说了:任何有意义的信息传递速度都不可大于光速。所以,在没有任何附加的情况下说这是量子通讯,是对两者的无用。

修正方法:说这是“超量子通讯”,以某种特殊的方法(名字随便起,比如什么“量子无失真退相干法”)使得量子塌缩本身就可以完整地传递信息。至于相对论的限制,就说三体人发现相对论限制对微观的量子效应无关——这点其实和现有物理有一点点冲突,但是虽然主流物理选择保留微观定域性,但这点并没有说死。贝尔不等式发现以后也有一些非主流物理学家选择了抛弃微观定域性。所以,说相对论对微观量子效应不适用是可以的。

然后还是智子:智子是低维展开的质子,所以质量等性质不变,所以低维展开以后不可能“停”在那里让你刻电路,因为量子效应决定了质子必然是出于位置-动量不确定的状态的。你要它在位置上固定,那么速度就是无穷大的随机性,从而下一个时刻不知道会在哪里;如果你要它的速度固定为零,那么这质子就不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弥漫全空间。毕竟,不确定关系是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就算质子现在已经通过低维展开成宏观尺度的物质,其质量还是没有变,所以不确定性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在量子不确定性中,判断是否是宏观的标准不是东西是否够大,而是东西是否够重。

修正方法:用某种未知的特殊力场固定质子,或者说维度展开以后量子不确定关系被修改了——总之不能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说就是说满足现有理论,那就错了。

依然是智子,干扰地球上的物理实验的时候必然是要和物质发生作用的吧?那它自己就消失至少也是改变了(这点比较专业一点)。这是因为现代物理中,特别是控制高能物理的场论中,所谓发生相互作用,就是一个东西A和另外一个东西B通过交换某些成分(规范媒介粒子)来发生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弱相互作用,粒子的组成都会被修改。而如果智子是要破坏高能物理,就不能避免弱相互作用。而且,智子本身是个质子,会通过弱作用变成中子——至少在相互作用的海夸克过程中是纯在的。所以,保证智子本身不变是个问题。

修正方案:说智子里有某种特殊的力场保护着智子。反正,遇到搞不定的东西,就说有某种力场——但是,这招用多了也会让人乏味的。

关于智子的最后一个问题:智子本身是质子,但是质子是有内部结构的,这个在智子构造中没体现出来。这个有点信息误传递的意思。

三体I中的硬伤差不多就是这样——当然,还有一个是天文的,那就是比邻星的的三星系统,事实上是视三星,它是一个双星系统和一个单恒星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只不过这段时间(天文学意义上的“这段时间”)里看起来三颗恒星貌似在一起罢了,所以叫做“视三星系统”,也因此不可能存在三体中的三星运动场景。当然,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就说在一个平行宇宙里,那里太阳系旁边的比邻星是一个三星系统好了。而且,太阳附近15光年里的三星系统有三四个,大不了改一个名字就好了。所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三体II中的问题其实不多,关键就是黑暗森林打击,是有一点逻辑问题的:

黑暗森林原则是建立在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上的,其根本思想就是不要暴露自己,暴露了就会被打击。但是,打击这件事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是如书中所描述的光粒打击的话,那通过被打击星体的坐标被广播的时间,星体的位置,以及该星体被打击的时间,我们可以估算出打记者距离被打击者的大致距离——两个时间差的一半乘以光速。当然,由于打击者会由于种种原因而耽误,所以这个距离是上限。随后,光粒打击的话,会通过留下的痕迹(比如恒星爆炸时候的极化方向等)来给出打击者相对被打记者的角度。有了角度和距离,打击者的位置就可以锁定在两个宇域内,从而暴露自己。

因而,如果是采用光粒攻击(或者别的任何需要从自己所在位置发动之间攻击的方式)都会使自己暴露,那么按照黑暗森林原则,我就不应该打击。

从而,陷入悖论。

因此,一个合理的设定,应该就是打击者派出舰队去打击目标。该舰队具有光速巡航能力(如果是翘曲引擎,那就可以超光速巡航)。

所以,这一点在三体III中就直接冲击了黑暗森林打击原则中的“廉价”性。

而且,如果只有发展出了(超)光速巡航能力了才会出来打击,那事实上就陷入了这么一个情况:具有(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与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文明构成两个等级,前者对后者具有绝对奴役的力量,从而前者可以进行跨星系殖民,并且前者的各不同阵营之间将爆发战争——这就表示,用黑暗森林原则来解释费米悖论是不可能的。

所以,打击出现这件事情本身就与黑暗森林原则违背。但是,如果打击不出现,那就不可能形成黑暗森林状态——只有在局部(天文学意义上的局部)文明群恰好处于差不多的科技水平,而且彼此发现彼此的时候,才会建立黑暗森林状态。这也就是三体和地球的状态。

而,如果坚持使用光粒打击,那就说明打记者根本不怕黑暗森林状态,从而费米悖论一样无法解释——三体II中费米悖论得以解释识的唯一理由,就是宇宙整体处于黑暗森林状态。

当然,如果不要求对费米悖论进行解释的话,那其实就无所谓了,黑暗森林状态可以作为初级星际文明所要面临的状态,而高级星际文明(拥有光速巡航能力或者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则对初级星际文明可以随意奴役——这很类似国外著名网页游戏OG中的情况。高级星际文明之间还可以处于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战争状态。

但如果是这样,那三体II的意义与内涵将大幅度降低。因为三体II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人类意识到宇宙整体是一片黑暗森林,那种极度孤寂又充满危机与紧张,时刻都担心自己暴露在森林中别的猎人的狙击镜中的感觉。因此,如果放开了黑暗森林状态,那三体II就和一般的星际题材科幻小说没多大区别了。

三体III中,问题是非常多的。

首先是杨东和绿眼镜之间的讨论。杨东的问题本身是:是否存在上帝。而绿眼镜为了说明生命的存在不是上帝所安排的而进行了模拟。但是这个模拟本身有问题——生命能否被简单地勾划掉?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出现是给定环境的必然结果,还是偶然结果?而无论选择是哪个,都不能派出上帝的存在——如果生命的存在是某个环境的必然结果,那这个环境的出现就能体现上帝的安排;而如果生命的出现是某个环境中的随机现象,那这种随机性就能体现上帝的存在。所以,绿眼镜用何种方式来说明上帝不存在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如果无论环境怎么变,生命都必然存在,那就和上帝无关了——但这显然不是事实。

然后,人类在末日战役以后的威慑纪元中,将蓝色空间号和青铜时代号定个反人类罪是不应该的。考虑到三体人可能的打击(比如通过某种方法破解了威慑平衡),给人类留下一点火种是应该的。所以人类在这里作出的选择有点无厘头。当然,这不是技术细节问题。

下一个技术问题,是关于四维碎块。

如果出现文中所描述的四维碎块,那么任何进入其中的三维生物都见死亡。

以人体来说,人体血管对血液是有血压的,在四维空间里,血管不再可以完全包裹住血液——血液可以从第四个方向上逃走。因而,在血管压力作用下,进入四维空间的人体内所有的血液应该瞬间喷射出去而死。同理,此时进入四维碎块的人的内脏也应该都被挤压出,因为胸腔和腹腔内都有压力,从而就像在桌子上方一张平平的面粉片,然后你从四周去挤这片面粉,结果就是面粉都被挤得堆在了一起。

另一方面,在四维空间里看三维的物体不是刘慈欣在这里所描写的无限细节,理由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从三维物体发出的光线都能被你的视网膜接受到的——相当一部分压根没经过你眼睛的玻璃体聚焦就照到了你的视网膜上,从而无法形成图像,更多部分的光线虽然经过了你玻璃体的聚焦,但是却无法聚焦到你的视网膜上,因为现在还有第四个方向。所以实际情况,是大量的光线聚焦到了你的身体以外。事实上,此时看东西,眼睛的朝向是很关键的,因为多了一个角度可以选择。所以,你看到的信息还是和原来一样多,只不过能看到许多原本被阻隔掉看不到的东西,但绝对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同时看到。

这方面俄罗斯人和法国人出过四维物体画法的教材——在纸上画的。就是先投影到三维,然后在三维里选择好视角角度,再投影到二维。德国人也做过一个相关的软件。

同样,这一段里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比如,在三维中说中微子通讯定向性不好,这个是没根据的。基本就是解一个中微子的高斯光束方程的问题。而在四维空间中,无论是引力波还是中微子流还是电磁波,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定向性。以电磁波来说,其定向性问题就是解一个四维的高速光束方程罢了。

随后是“魔戒”所说的低维威胁不到高维,高维不需要低维的资源,这也是不对的。

先说低维威胁高维。这个其实很容易:对于高维生命来说,低维生命容易隐藏(比如三维中看二维,它一“侧身”你就看不到了,因为厚度为零),而且由于低维物体厚度为零,对高维来说,其边界产生的压强就是无穷大——还记得打印的A4纸么?材质好的A4纸的边缘可以隔开人的喉咙。所以,低维威胁高维是轻而易举的。

而高维也需要低维的资源。最简单的,就是低维下能量的聚集性更好,可以参考点电荷、无穷长线电荷、无穷大面电荷产生的电场。

事实上,不同维度的生物之间并不存在“高级”和“低级”的区别,这有两层意思:一,智慧的进化和你是几维生物是无关的,和自身的能力以及进化速度有关;二,并不一定高维就更复杂,低维就更简单,这点数学家已经多次证明了,有的问题维度越低越容易,而有的问题维度越高越容易,比如彭加莱问题,三维没答案,四维看情况,五维及以上则早就解决了。

另一方面,在四维碎块(或者说“翘曲点”)的“边缘”,文中的描述也有问题。比如在万有引力号的船舱里就出现过一些描述,但是这个描述是有问题的。

首先,进入四维碎块的物体不应该看不到,至少不可能一进入就看不到。这个道理很简单,部分进入四维碎块的肢体肯定与外面的肢体处于“同一个第四维高度”上,这样它发出的光线可以按照“原路”离开四维碎块进入人的眼睛。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在碎块里部分在碎块外的那些分子原子等离子,由于外面的部分还是按照三维的物理定律,而里面的部分是四维的物理定律,而且四维中能量散逸速度更快,从而将存在一个能量差,因而引起各种能量激射——尤其对于强相互作用,如果一个强子一半在里一半在外,那色禁闭将打破,从而引起极大的强相互作用。同样的,对于生物来说,内部的生物电流将完全开放在第四维方向上,从而散逸掉,于是生物体在四维碎块(翘曲点)内的部分将神经失调,而且感到很冷。

当然,这部分你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弥补,比如说三维到四维是渐变的(那和肢体突然就看不到矛盾),或者说有特殊力场保护——又是特殊力场。

之后是程心醒来阻止维德的曲率引擎计划的部分,这里关于微黑洞的计算是明显错误的。

文中说,环日对撞机产生了很容易蒸发掉的微黑洞,然后让这个微黑洞吸收了木卫十三(5.68×10^15千克),从而形成了一个21纳米大的黑洞,其寿命为半个世界。但是,这里三个数据彼此都相互矛盾。

假定黑洞半径21纳米,那么这个黑洞的质量为1.4×10^19千克,远超木卫十三,因而这个黑洞在吸收木卫十三以前就是这么重了。而这么重的黑洞的寿命为1.5×10^66秒,也就是4.8×10^56个世纪,因此完全没必要担心蒸发过快的问题。

而如果假定黑洞的主要质量来自木卫十三(这样才需要担心原始微黑洞的蒸发问题),那这个黑洞的半径为8.4×10^(-3)纳米,而寿命为3.1×10^46个世纪,也不是文中的半个世纪。

所以,这一段的数据是完全错误的。

另一方面,这里写到高Way落入黑洞,然后很科普地告诉我们,从他看来他已经通过黑洞视界接触到了奇点已经死亡了,但是从外界看来他仍停在视界面上,而且还能看到他,还有人担心如果现在做实验刺激黑洞的话会让他真正跌入黑洞而死。

这段描述也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落入黑洞的物体会反过来影响黑洞的视界面,使得它隆起,然后隆起的部分接触到落入物体,最后他进就如黑洞了,所以从外界看来他也已经进入黑洞了。其次,物体停留在视界外的话,附带的效应是引力无限红移,所以发出的光不但颜色变了,而且能量极微弱,所以事实上是看不到的。第三,后来的刺激必然位于高Way更外的地方,所以不用担心会刺激到黑洞而杀死高Way。

而黑域的描述也是错的。修改光速的本质,其实是修改时空的几何结构。最明显的就是史瓦西解(刘慈欣也提到了)中视界位置为r=2GM/c^2处,c如果发生变化,视界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黑域不是只吸引光,而是一个真正的黑洞。因而,后来在已经进入黑域状态的DX3906恒星系中,程心、关一帆、AA和云天明私人根本就只能朝一个方向移动,不可能活得如此潇洒。

另一方面,修改光速c以后,量子理论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物质结构的变化,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现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会发生改变,因而生物根本不可能在c变化后的时空里生存下去——当然,c小小地变化是没问题的。

二向箔的问题前面说过了,这里再说一个三维物体二维化的问题。

刘慈欣说:1,二向箔其实是维度蜷缩以后的空间;2,三维物体二维化以后没有任何细节被遗漏;3,二维化以后的三维物体不重叠。

从1和2可以推出,三维物体的细节是以蜷缩维的尺度为极限的,只能比这个尺度小,不能比这个尺度大,因为大了二维膜“放不下”,就成三维的了,和二维化这个大前提矛盾。同时,从2单独出发可知,物体的尺寸不能被任意修改,否则就会有细节遗漏。而由3可知,不同粒子所占的位置不同,或者更准确一点,三维的费米子在二维还是满足费米统计。

好,以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当然,蜷缩为的尺度,因为文中多次提到以弦论为基础,所以就取弦论中的尺度,Planck长度),一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体,按照上述条件二维化以后,其面积将为惊人的692平方光年。

所以,这里索性不说保留所有细节和不重叠。

当然,所有的作为都可以交给那个特殊的“力场”来完成。

在DX3906星域,发现那些石板的过程也有问题。文中说降落的位置不变,而石板就在他们脚下,这是不可能的。一百八十万年的时间,地质会发生巨大的变动,所以那些字的位置不应该还在他们的脚下。这种运动不单是板块运动(以地球为例,每年1~6厘米左右,一百万年可以移动十到六十公里),还包括各不同岩石层的运动(地震)和土层的移动(比如南极洲的冰面滑移,当然,土层的话这个效应非常小)。既然这里最后石块已经到了地下二十二到二十八米这样的深度,这表明这一百万年里地质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所以岩石层的运动带来的影响就不能忽略。

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比如太空城中的风层,文中看来太空城里似乎天气不错,但事实上会出现类似科里奥利力的效应,从而使得不同“高度”的空气之间存在风层。还有,木星等类木行星附近的太空城,从文中“靠近木星的一侧”这句话可以看出,太空城的转轴是指向木星的,因而太空城转轴与木星自转轴垂直。这样的话,由于潮汐锁定效应,太空城其实会多消耗不少能量,因为太空城会自然地产生一个与木星自转同方向的转矩。当然,这个方向的好处是方便调整高度,但是为此付出的可能比较大。所以,一个好的方法是太空城自转轴与木星自转轴同向平行,然后在中段的一些支撑位置建造不旋转的固定环,环上有推进器,用这个推进器调节高度。或者就是不构造这样的支撑环,就在旋转的外表面安装可以改变方向的推进器,然后计算好旋转的角度来控制方向和推进器的开关。后面一个方案比较适合无中轴(也就是无骨架型的太空城)。而且,事实上,考虑到太空城最终在打击到来的时候需要作出各种不可预知方向上的规避动作,这种建筑在环(或者球等各种不同形状)上的多方向推进器本身也是必须的,不然规避动作只靠两极附近的推进器是很难完成的。而对于太平洋一号这种当作卫星在运动的,就更加应该和木星的自转方向一致了,不然潮汐锁定效应会对整体造成极大的影响(包括导致无谓的机械金属疲劳)。而且,就算太平洋一号不自转,在木星强大潮汐力下还是会自转的,这就是潮汐锁定的威力。木星对其卫星的潮汐锁定效应就是造成其卫星表面冰层裂缝、地下火山活动和高温的一个重要影响源,所以不能小看。

当然,这依然是小问题,因为说不定未来科技的推进器完全不用考虑能耗、机械疲劳和方向问题。

比较好的技术设定,就比如说通过将空间降到零维,然后“再降低”来实现全部十个维度都广延的“新世界”。这个设定就很好,而且很符合超弦和M理论中的T对偶——当然,刘慈欣这里有一个小问题,说弦论的空间维度数量是10,这个错了。超弦的空间维度数量是9,M理论才是10。

最后,虽然总结了三体系列这么多的技术错误,但并不能掩盖三体系列的精彩——当然,关于黑暗森林原则与打击之间的冲突,最好要设法弥补一下。

无论如何,三体系列都是精彩的。

而且,三体III还额外告诉我们一件事情,这也是送给悲剧男维德的:不怕神一般的对手(三体和别的异星人),就怕猪一般的队友(程心)。

最后,以维德的一句话来结尾: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上篇:剧情分析篇。

Posted February 2, 2011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思维测地线

Tagged with , , , ,

《三体》,三体【严重剧透,未读慎入】   Leave a comment

终于把《三体III》看完了。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小说,《三体III》是让人震撼的;作为一部幻想小说,《三体III》是惊艳的;作为一部带有科学元素的幻想小说,《三体III》是大师级的。

【三体】

《三体I》的核心主题,是对人类自身发展模式的反省,以及人类与潜在的外星人之间的关系。

《三体II·黑暗森林》的核心,则是在叙述宇宙文明的“黑暗森林”状态。

《三体III·死神永生》的核心,则是论及人性,以及人类与宇宙的互动,或者说人类对宇宙的责任——相对来说,人类与外星文明的关系是II的延续,没有更多的内容。

在I中,最大的噱头就是三体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三体人将地球科技锁死的“智子”。前半段都是围绕着第一点展开,后半段出现的“智子”在揭开前半段谜题的同时,也让人眼前一亮——智子实在是太神奇了!当然,这里涉及到的两项技术(量子通讯和智子)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这个后面再说。

在I中,人类自身的发展模式受到了质疑。叶文洁和伊文斯没有从人类自身的发展看到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4光年外的三体人身上,希望三体人可以带来他们想要的新世界,至少也是将这个已经看不到希望的腐朽的旧世界清洗掉。

在一片三体世界本身的悲惨遭遇、对地球文明发展模式的不信任下,三体人以救世主的姿态出发,最终以死神的形态到来。

而在II中,在智子密切监视下的地球人毫无秘密可言,核心技术也无法进步,从而启动了神秘的面壁计划。四种不同的计划,展现了人类的方方面面,极富创造性。于此同时,作为一项计划的产品,思想钢印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人类随着技术层面的进步,逐渐变得傲慢起来,这随后便导向了愚昧——最终,在近乎BT的“水滴”的攻击下,人类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军队瞬间被全灭。“水滴”,这是三体人继“智子”之后送给地球人的第二份惊艳的礼物。

但更重要的,就是罗辑找到了宇宙中文明之间的“黑暗森林”状态。这一建筑在“技术爆炸”和“猜疑链”上的状态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而且,不但宇宙间相隔数光年的文明是这样,就是两个相邻的人类舰队,也会进入黑暗森林状态,最终丧失人性。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后面会讲——特别是关于黑暗森林打击,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关于可以用黑暗森林状态解释的费米悖论。

最终就来到了这次的III。

III中,对II中的历史追加了一些东西,这使得整个人类的挣扎史更加丰富和饱满。

与I中主要笔墨放在三体人的生存环境与艰苦的发展历史,和II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地球人与三体人的斗志斗勇上不同,III其实主要是在写人类,地球的人类,外星人则是当作对这个环境施加的外部压力而存在,但最关键的主体,所有活动的主体,是人类。这使得这部作品远较I和II伟大。

这里,人类的愚昧与局限性,人性的光辉和局限性,宇宙的残酷,文明的兽性,以及对技术的近乎浪漫主义的狂想,构成了一部伟大的跨越一百八十万年宇宙史诗。

有一句话我认为是对整本书中人类历史的最好概括: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而对于宇宙,有一句话也可以概括得很好:

宇宙不是童话。

【大刘】

看完这本书,再加上之前看的他的一本合集《时光尽头》,基本上我认为大刘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技术理想主义者。

他的优势在于磅礴的想象力(充满了浪漫主义,比如外星冰雕艺术家,比如来自被海洋包围着的行星内核的电子文明),对工程技术细节的精确掌握(比如《地火》,《流浪地球》,《全频道阻塞》)。

但他的缺点就在于对一些偏向理论的技术细节的把握不够,这个后面细说。

【三体III·死神永生】

在III的开头,就是短暂的魔法时代。看到这里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明白整部死神永生的一个技术基调了,那就是维度。

而后是杨冬和绿眼镜的一段讨论,这里留下了一个很浅但是很关键的伏笔,那就是生命与它所存在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最终被引向了一个终极问题——宇宙中的生命与宇宙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一段在此后阅读的绝大部分时候都被无视掉了,但看到最后才会发现这一段是何其的重要——当然,就个人而言,如果在中间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这一段进行各种角度的回闪讨论,那将更有意思。

当然,这一段绿眼镜的模型与杨冬所提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一些技术细节上的问题,这个以后再说。

之后就是小说的主体。

整个这部小说中,我认为最出彩的几段,一个就是云天明在自己临死的时候买下一颗恒星系送给程心而程心让云天明参加阶梯计划,一个是第二任执剑人程心放弃威慑,一个是大移民时代,一个是假警报,一个是程心和云天明的第二拉格朗日点约会,还有一个是维德交出星环集团控制权(这里可以写得更加激动人心)。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很有噱头的地方,比如四维碎块,比如二向箔,比如微黑洞,比如死线黑域,比如人造宇宙,比如回归运动,却并没让我感到写得太精彩——当然,部分是因为这里的技术细节无法渲染出真实感(或者说不可信),于是就出现了看一部真人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来一段上个世纪80年代的动画片,这动画片在美好,放在一部21世纪好莱坞情感大片里也无法让人感到舒畅。

小说中,虽然说主角是程心,但其实有两个人物才是最关键的,一个就是悲剧男维德,另一个就是云天明。

是维德的“send brain only”和云天明送给程心的星星,促使了程心冬眠并成为执剑人,而这直接导致了人类的覆灭;也正是因为云天明送了一颗星星给程心,使得程心后来可以成立星环组织,让维德可以建造环日对撞机和曲率引擎,最终程心再次亲手灭绝了人类;最后,还是因为云天明送给程心的星星,让两人可以再一次相逢,却没想到这次是云天明的到来意外触发了死线形成黑域;但接下来,云天明送给了程心一个人造宇宙,从而把整部小说的主题从人类的人性与文明的兽性中拉出,开始了更加终极的讨论:人类与宇宙的互动关系。

维德屡次以兽性救人类,程心屡次以人性灭人类,而云天明则屡次给人类以希望。

这样的倒错关系,使得这部小说精彩纷呈——当然,挺程派可能会说其实程心并没有灭人类。这里大刘在后来也说过,这个下面会详细讨论。

云天明送星星给程心,以及后来送一个人造宇宙给程心,都可以说是最终极的浪漫了——当然,送星星的确很浪漫,送宇宙不见得……这就和送巧克力给女生女生会喜欢,你送一座巧克力加工厂过去就未必了差不多。

在杨冬之后的那一段中,最精彩的故事倒不是云天明送星星给程心。这一部分虽然浪漫,但其实一般。可后来,程心在阶梯计划中的遭遇,以及最后选择云天明的脑袋独自进入宇宙去寻找并“潜入”三体人,这就让整个这一段很耐人寻味了。

程心在安排云天明参加阶梯计划以前,自然并不知道是云天明送了一颗星星给自己。如果知道的话,以程心的性格肯定不会让云天明参加这个计划(维德就知道程心会如此选择)。但,有意思的是,如果程心当初知道云天明送了自己一颗星星从而不让云天明参加阶梯计划,人类后来将覆灭得更彻底。这里事实上就已经打下了一个基调:以爱的名为所作的,未必都是好事。而云天明和程心之间犹豫沟通不顺利导致了两人的多次擦肩而过,也让人唏嘘——但,回过头来想,两人事实上本就不可能在一起。要不是各种巧合发生,云天明事实上在安乐死之前都不可能再见到程心。所以虽然命运在这里跟云天明开了几个很冷的玩笑,但其实对云天明已经很不错了。而对程心而言,命运给了她许多机会,许多礼物,但命运也注定了她将一生背负人类压在她身上的血债——就如维德所说,她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和精神力量来拯救人类。

这一段的妙,就妙在命运的扑朔迷离,而且,这里也展示出:浪漫和爱不是一切。如果出现了很韩剧式的浪漫,结果一般也不会如韩剧一般美丽。

同时,这一段里也刻画出了人类某些部分的极端理智与极端阴暗。比如维德,极度理智以至于让人觉得不是人类;还比如行星防御理事会战略情报局中原本在各情报机构工作的人员,面对瓦季姆的死亡只是说了句:脑子不能用了。

随后,就是作为新执剑人的程心与第一人执剑人(也是原面壁者)罗辑在交接以后,三体人立刻发动攻击,而程心在回顾了地球生物的发展历程以后,选择了放弃,从而威慑成功被三体人解除,地球被六枚水滴攻占。

其实,这里程心选择放弃在我看来,并不能展现出对地球生命的爱,也不能体现出对地球人类的爱。选择放弃威慑广播,等于选择把所有人类的性命舍弃掉。程心并不是威慑纪元的人,所以不可能对威慑纪元中人类已经开始过上的美好富足和谐民主的生活有任何深入的感触,事实上她自己也说她感觉这一切很不真实。没有对威慑纪元中美好生活的眷恋,那就谈不上为了享受这美好而放弃威慑广播——虽然换上一个威慑纪元的人估计会从这点出发做考虑。

事实上,在三体人发动攻击这一刻开始,基本上可以说,地球生命的历史已经走到了尽头,地球人类的命运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当时程心等地球人类手头上掌握的情报来看,三体人攻击之后就是全体移民过来,有三四个世纪那么长的时间(当时地球人不知道三体人已经可以光速旅行了);而如果发布威慑广播,估计一个世纪以后,留在太阳系的地球人和三体人都会灭亡(当时也不知道毁灭三体世界只需要几年)。而对于地球人来说,放弃威慑广播,那就等于全军覆没;而发动威慑广播,三体人有一定概率发动报复打击,从而地球人全灭,但也有一定概率不打击,从而地球人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有希望逃出生天的。

所以,从程心的立场来说,选择放弃广播,地球人有三四个世纪可以活,然后全部灭绝;选择广播,地球人有一个世纪左右可以活,但此后有希望留下一部分人类在宇宙中继续下去。

因而,程心的选择事实上把地球生命的唯一希望给掐灭了。

而,离奇就离奇在,程心在缅怀了一遍地球生命的发展与伟大以后,选择掐灭地球生命的最后希望。以爱的名义灭世,这让人想到了《冥王神话·Lost Canvas》里的冥王亚伦……

事实上,这里程心的内心所想的并不是对地球生命的爱,而是出于这么一种考虑:三体人到来以后可能不会对地球人怎么样(当然,她不可能和降临派一样认为三体人是上帝……)。就如之后智子所评价的一样,程心依然感觉生活是一出童话。这点从程心的经历来看是可以理解的——完全一路平稳顺畅的学术生活塑造出来的程心的心里可能只留下童话了。

所以,也如维德所说的,程心根本没有作为执剑人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一个认为生活就是童话的人,怎么可能在面对生活的真实与残酷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同时,如果动机是因为爱或者梦想中的童话世界,就可以免除指责的话,那还要警察和法院干嘛?如果一个人的选择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免除指责的话,那这个世界上的枉死者可太多了。甚至于,几年前全国针对家乐福的恶意攻击、源自“爱国”之心的打砸抢烧游行就都有了合理的发源地从而不能被指责了。爱不能成为做错事以后的借口,就好比李刚儿子的预备党员证不能作为判刑从轻的借口(就是正式党员证也不行)。否则,杀人犯可以一边拿着刀子捅人一边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呐喊:我是爱你的我是爱你的。所以,后面对程心的开脱虽然充满了关爱之情,但并不能降低程心自己的自责。

另一方面,这部分精彩的地方还在于将程心选为执剑人的威慑纪元人类社会。

有一个现象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所有七位执剑人候选人(包括因为企图谋杀程心而入狱的维德)都是公元人,威慑纪元人一个都没有。这不禁让人怀疑:威慑纪元人到底已经退化到了什么程度?

从科技上说,威慑纪元地球人类的科技无疑是强大的(相对以前的地球文明来说),而且生活上也是近似于乌托邦的——如果没有三体威胁和宇宙的黑暗森林状态就更乌托邦了。但是,在执剑人的选择上,这个近乎于乌托邦的世界却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公元世纪的古人。事实上,威慑纪元的地球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男性女性化——已经昭显出这个时代的地球人的精神已经彻底退化了。威慑纪元的地球人安于美好生活的现状,兽性已经完全丧失。而且,不但兽性已经消散,人性也在缺失。构成人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责任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能体现多少的人性。而威慑纪元将执剑人这一重大责任交给公元世纪的古人,已经将他们的责任心丧失表露了出来。

更不谈他们将末日战役和黑暗战役后的两支人类硕果仅存的太空舰队判处可笑的“反人类罪”并试图将执剑人罗辑判处更可笑的“毁灭文明罪”。前者其实很不谋略,这个以后谈,而后者更是可笑地认为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可以推广到全宇宙——更可笑的地方就在于,自己正面临着被黑暗森林打击的危险(威慑的作用就是召唤黑暗森林打击,等于那句名言:“向我开炮,我不想活了!”),却在考虑别的文明被打击以后元凶要被判刑。

这个情况等于这么一则漫画:一群狮子抓住了两只兔子,打算晚上开荤,其中一只兔子对狮群说:“你们打架,赢了的人吃我们。”于是两只狮子对掐,一只死了,于是另外一只兔子大叫:“这只兔子犯了教唆谋杀罪!大家判处它死刑啊!”

这是完全没看清楚当前的局势。

所以,在看小说的时候,看到了“青铜时代”号被判罪,以及地球人派“万有引力”号追击“蓝色空间”号就可以知道,地球人类的覆灭是注定的了。

事实上,从上述极度可笑的判刑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人类选择程心这样的人作为执剑人也是命中注定的——也因此,看清这个情况的三体人可以提前N年做好各种准备。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程心在这件事情上的所有罪责,其实都是人类群体为她安排上的——如果她不是执剑人,那她就不会犯这样的罪孽。这点三体人看得很清楚:“人们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了这样的结局。”当然,这点并不能成为“整个人类里只有你是无辜的”的合理理由。退一万步说,程心也可以选择退出执剑人竞选。程心是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才参加的竞选(事实上,维德促进了他的这种选择),她想要选择与另外六个人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她认为自己更能胜任执剑人这项职责,但事实不是这样。也正因为程心给了地球人自己这个选项,才会使得已经不想承担责任的地球人去选择一个很合她们品味的程心当执剑人。因而,从这点上来说,人们选择她不能为她做任何开脱。

别人的选择程心无法阻止,但她可以阻止自己的选择,而她在一开始没有,在最后也没有。

在程心第一次来到智子家中的时候,有一段关于中国剑术、欧洲击剑和日本剑道的评论,很有深意。三体人和地球人就好比在进行一场剑客对决,而如果说罗辑和维德代表了一击必杀的日本剑道,那么程心所代表的就是只剩花架子的中国剑术。三体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炫耀技巧的欧洲击剑,遇到日本剑道必死,遇到中国剑术必胜。

往深了想,也许和作者本意无关,这里也体现了这么一点:中国传统中好的东西,现在都只剩下花架子了。武术已经和杂耍无异,最多就是比杂耍有气势,力量大一点,历史久一点,但怎么说都是杂耍。尤其是CCTV近来有个节目叫做“武林至尊”什么的,说是说比武,那几名选手的动作实在可笑,而且真打起来功架全无。

之后就是一个高潮——被程心以爱的名义闪回的地球文明被摧枯拉朽一般地终结,进入大移民时代。

大移民时代的好,就好在它的真实。事实上,看着文中的大移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是非洲国家的灾民。

同时,大移民也彻底断绝了人类的希望:三体人不是上帝。直到这个时候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怎么会选程心这样的人当执剑人?但这里,人类这个群体的又一项弊病体现了出来:遇到困难以后,人类不会寻找自己的责任,而是寻找几个关键人物的责任。

这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中国式的——中国人在发现社会的种种不和谐以后,想的第一个问题总是:快来一个青天大老爷吧。当然,这点在一个更旷阔的意义语境下并不是中国人的特例。寻找他人的过失而不是自己的,这是大部分人身上的通病——只不过,在威慑纪元,这样的人占据了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随后就到了盲区中的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

这一段的噱头很多,比如四维碎块,比如翘曲点,还比如对最开始的地球魔法时代的延伸——用差不多类似的方法解决了“水滴”,也解决了万有引力号上的最后防线,潜伏者上校亨特(有点圣斗士中均衡诅咒的味道……)。

这一段中,刘慈欣在理论化的技术细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以后讨论,大家选看。科幻中的这种高科技与超现实的噱头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很重要的。合理的噱头可以带领读者进入极富真实感的幻想世界。不过,噱头要“合理”才行,不合理的噱头是没法实现这项功能的——当然,这点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比如生化专业的学生或者专家看《生化危机》的时候会感觉这就是胡扯,但是我们看来很带劲。同样的,理论物理专业的人看这段会感觉到一股很强烈的上前改正那部分细节的冲动,但别人看来大呼过瘾。但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国外真正的科幻大师,他们的科幻小说里也会有很多极富幻想的超现实噱头(甚至也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但他们的噱头都是合理的——关于什么是合理,以后分析。所以,真正的科幻大师的噱头是普适的,无论读者专业与否,因为他们都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要求自己构造噱头。所以,如果国内要出真正的科幻大师,技术细节就不能忽略,更不能陶醉在读者们一片“这是科幻小说,不是学术论文”的呐喊声中(注意,技术细节的准确性不等于一切都按照现有科技来,这两者的明显区别以后讨论)——当然,如果只是想当一个真正的幻想小说大师,那没问题。甚至于如果只是要当一名带有一定科学元素噱头的幻想小说大师,这也没什么问题。

这里,智子盲区(将出现另一个与量子通讯有关的技术问题)和四维碎块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两艘飞船之间以及飞船与地球之间再次处于“黑暗森林”状态,从而使得通过翘曲点实行的“魔法”计划得以成功(信息不透明和技术爆炸)。而四维碎块中的异文明探索则也给出了大量的线索,这些线索在以后将变得非常有用——但是不得不说,四维碎块中的许多涉及到四维活动的技术细节都是有问题的,不过不妨碍线索的传递(以后会出现一些妨碍线索传递的技术问题,这个遇到了再说)。

原本被认为处于科技劣势的蓝色空间号通过四维碎块中的科技爆炸掌握了超越三体科技的科技优势,从而破坏两枚水滴并占领了万有引力号。之后,更是察觉到了三体世界的异动而广播了三体世界的位置。

这里,其实就牵扯到了三体世界战略上的一个很有问题的地方。

事实上,在之前看到小说里出现三体人将大量科技传授给地球人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问题。

在威慑平衡下,一般科技的传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引力波和中微子通讯技术的传授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大。理由很简单,原本地球人使用的广播技术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那就是要修改广播内容很麻烦(要重新编排太阳周围的核爆与油膜的位置序列),而且准确性和精度都不理想。尤其第一点,使得如果地球人要广播别的信息,三体人可以实现通过智子知道,从而可以早有准备。但是,如果给予地球人引力波与中微子通讯技术的话,这就将使得信息的广播变得非常快捷,而且更加隐蔽。在威慑平衡中,地球人的目的是维持平衡(不能打破,打破就意味着地球人的覆灭),而三体人的目的是打破平衡,而且是朝着不广播的目的去打破平衡。这是基本格局。那站在地球人的角度,广播带来的是什么结果?按照威慑平衡刚建立的时候来看,结果就是太阳系暴露,从而地球人和太阳系内的三体人集体圆寂。这个结果显然是地球人不会满意的,但却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是,如果说广播信息可以任意修正的话,地球人还会把自己的位置暴露出去吗?事实上,在最开始的威慑平衡中,地球人是拿自己的姓名与部分三体人以及三体人对新世界的渴望(包含了更丰富的资源,更稳低能的环境,以及出于对自己母星随时可能到来的自然毁灭的担忧)对换,从而构建平衡。但,始终是拿自己的全部和别人的部分来做相互要挟。对于三体人来说,如果太阳系彻底被第三方文明打击破坏,事实上虽然另三体人很沮丧很受挫,但并不是致命的根本性的打击。即使太阳系被毁灭了,三体人仍然有希望找到别的适合生存的恒星系——比如,地球人在威慑纪元就已经发现DX3906有两颗行星,而且有望适合生命存在,那三体人没理由发现不了——或者说,没理由一直发现不了。所以,就算太阳系毁灭了,三体人的希望被浇灭了一大半,但希望还存在。这点是地球人也应该想到的。

所以,这种威慑平衡的打破的条件事实上有三个:一,三体人进攻;二,地球人科技和三体人持平;三,三体人找到新世界。

而第一个的结果,是地球人拿自己的全部性命交换部分三体人和三体人的希望。第二个结果是三体人和地球人在同等科技条件下开战,精于谋略的地球人估计能赢。第三个结果,就是三体人不再有任何负担地攻击地球。

所以,从地球人的角度来说,这三个结果中的第一个对自己很不利,第二个有略大于一般的优势,第三个就是彻底的地域。所以,地球人在掌握了更先进的广播技术以后肯定会寻求新的威慑平衡,而且这种平衡其实很显然就能想到——如果你攻打我,我就把你老家的地址广播出来,让外星人人肉死你。这也是当下流行的各种情侣分手或者某猥琐男追求某美女失败后的低劣打击报复手段。

所以,虽然三体人不精通谋略,但不是说三体人就是白痴,这种极其显然只和智商有关的事情是可以看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授予地球人引力波和中微子通讯科技就等于是这么一个情况:一个强盗看到一个美女,美女拿刀子笔着自己的脖子让强盗不敢上去明枪,然后美女说:把你的手枪给我。你说这强盗给还是不给,还是不给,还是不给呢?当然是不给。不授予引力波和中微子科技,最坏的结果就是太阳系毁灭,三体人还有希望。但如果给了,那就不对了,不但在威慑平衡的时候自己的全部家当成为了地球人手上的人质,更会出现当地球人从你这里掌握到了足够科技,从而和你在科技上持平以后直接广播你的坐标位置把你的一家一当都灭了——这个时候,地球人科技已经和三体人可以一战的情况下,灭了三体老家是必然的。

因而,三体人把中微子和引力波广播技术授予地球人就是在把自己的软肋、名门交给地球人,只要地球人不发昏,三体人就必然玩完——结果,地球人还真发昏了,集体丧失斗志的同时还选了程心当执剑人。可以说,三体人在自己的命运极度危险的情况下,靠着地球人的弱智活了下来。

事实上,如果站在这个时候的三体人的立场上来说,应该怎么办?

引力波与中微子通讯技术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不停推诿,同时答应传授地球别的高科技,而且接触对地球科技的智子封锁。在这个条件下,地球人会考虑到自己发展出中微子通讯与引力波通讯的可能性,所以就因为三体人不授予技术便发动威慑广播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假定三体人的谋略素养地到不知道利用智子来干扰引力波与中微子通讯方面的研究)。在这以后,三体人可以不停地向地球人输入可以大幅提高地球人生活水平的技术,并且极大地向地球人示好,以此麻痹地球人的神经——这方面,小说中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作是这个方略。小说中的地球人已经被麻痹到了极点,甚至于有鸽派的人还试图将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外推到全宇宙。在另一方面,三体人也要在自己老家里加紧科技的研发,同时授予地球的技术中要加以保留甚至误导(当然,还是以提高地球人生活水平的技术为第一输出要素)。在这两方面的努力下,就可以保证三体人始终在科技上领先于地球人但不让地球人知道(毕竟三体是科技输出主体,如何控制是他们掌握的,威慑并无法控制这点——甚至于地球人连三体人到底掌握了多少技术、哪些技术都不知道,谈何控制?这个就和当前美国对中国等几个国家进行的军事与科技封锁一样),从而使得触发威慑广播的第一和第二种可能都不出现,因为已经被高质量生化麻痹的地球人一方面不舍得放弃现有的生活而选择死亡,另一方面也不认为自己的科技会比三体弱,于是打击发生的时候三体人可以摧枯拉朽地破坏所有威慑广播设备——第一点保证执剑人会在按与不按中犹豫,第二点则让三体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破坏广播设备——尤其在没有中微子与引力波广播技术的时候,地球人只能通过向太阳发送广播并经太阳放大后传播向整个宇宙这一条路,这是很容易断绝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电磁波的全频道阻塞。而如果选用核爆和油膜的“威慑狼烟”法就更容易断绝了。这样,三体人事实上完全不惧怕威慑广播,威慑平衡也只是暂时的中场休息罢了。

因此,加以时日,地球人的覆灭就是必然的。

而上述计划不需要很复杂的谋略。毕竟,三体人不懂谋略不表示智商有问题,如此浅显的利害关系是很容易看出的。

而,没有控制引力波与中微子通讯技术输出的三体人,最后就败在了万有引力号上的引力波广播系统上。

可以说,传授引力波与中微子广播技术是三体人最大的败笔,除此以外三体人的行动可称得上完美——相对而言,地球人在这场斗志斗勇的太空第一战中表现得才像是个不懂计谋没智商的小孩。所以,失败的三体人胜利的原因是地球人更失败。

不过,到这里不得不想这么个问题:如果三体人不出昏招,故事如何继续下去?所以,三体人的昏招可以看作是作者给安排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在面对如此窘境的情况下,地球人应该怎么办?威慑平衡并不是永远的保险套(经历过末日战役的地球政府应该有所警惕,那就是三体人可能会有更加不可思议的科技来解决威慑平衡,无论这种可能性有多大,这是起码的警觉性),所以总有打破的一天——而且,很可能是三体人率先打破。不考虑文中已经病态的地球人类社会,此时的地球人类其实已经处于一种很危险的状态的了。除了大力发展基础理论以外,还要发展的就是太空深空探索方面的科技。很明显,在黑暗森林状态下,已经和三体有过三次电磁波通讯,还广播了另外一颗恒星位置的地球文明很可能已经被外星文明给盯上了——事实上,收到那个信息位置的广播通讯的文明完全可以反差出太阳系的大概方位从而搜寻,毕竟在黑暗森林状态下,发出信息的文明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者。所以,留在太阳系是没前途的,只有离开才有希望。但是,以人类的科技,离开是很困难的事情。

大移民之后,本来要进入相互屠杀的纪元。这也是地球人类在威慑纪元里失去斗志与兽性的一个惩罚。毕竟,文明的发展本就是充满了血腥与杀戮的,而将血腥与杀戮视为异端的人类文明已经在文明的道路上走向了歧途——当然了,文明中的血腥与杀戮并不是说文明社会里两帮人就是要持械斗殴,不砍个头破血流不罢手,而是说,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对于威胁到文明延续的任何敌人都要勇敢地采取必须和必要的甚至是一切可用的抗争手段。文明说到底,是生物性的动物之间的相互厮杀的智慧群体版本,放弃兽性就等于砍掉了狮子的四肢,纵横交错无论怎么看,都是个死字。

这里又要提到小说里的最大悲剧男维德了。还身处监狱的维德很有先见之明地预见了三体人会让地球人进入相互杀戮的自我屠杀纪元。维德的目光很长远,而且很有洞见性。他看出了威慑纪元的地球人必然会选择程心当作执剑人从而引起毁灭,也看出了三体人不可能让地球人都拥挤在澳大利亚这座超级大孤岛上自生自灭。

说到底,一个文明对另一个文明表示最大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赶尽杀绝斩草除根,让它在宇宙的历史里彻底消失,再也看不到明天的银河系。

当然,我看到大移民的时候也在设想三体人接下来会怎么做。放任地球人生活在澳大利亚是不安全的,所以我认为最合理的手段就是当大移民完成以后,让整个澳大利亚从地球表面蒸发掉。斩草除根,永不留后患。垃圾肥皂剧里反派抗巴子打残主角以后,都会激动地一通废话,说出自己的阴谋诡计,甚至极度脑残地说出自己命门所在,然后毫无悬念地被已经在地上奄奄一息脑海里私通雅典娜的小强主角跳起来打中命门然后饮恨剧终。干事就是要简单明了不留后患。

显然,这方面大刘更人性化,以相互残杀的方式让人类重新找回兽性找回尊严——但这其实同时也是在给三体人按下一枚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爆炸的炸弹。

只可惜,这个惩罚刚一开始,就结束了。万有引力号广播了三体世界的位置。

在这之后,三体人选择了离开而不加惩罚——但也没有透露可以让地球人保命的安全宣言。而如果三体人要惩罚地球人,其实方法也很容易,那就是自己离开一段时间以后,把太阳系的位置广播出去,于是几年后,太阳系消失。

其实,三体人是应该这么广播的,这是处于另外一种“黑暗森林状态”的考虑,也就是说,从“黑暗森林”原则出发,应该和当初一样,灭绝地球人。

宇宙文明现在的状态,就是刚发展起来的文明要极力隐藏自己的位置,而已经发展起来的文明则要尽力消灭那些不小心露出位置的初级文明,这是“黑暗森林”状态。但另一方面,我们没理由认为文明到了可以远距离打击初级文明就算到了尽头了,那就是说,肯定也有文明可以离开自己的母星系,走向宇宙。他们是强大的,以至于不怕那些龟缩在星系里的文明的打击。这样强大的文明会以母星为根基,开始以舰队为单位向外的拓张,甚至可以推测这样的拓张子文明与母文明之间是一种“邦联”关系,而非“联邦”或者“帝国”的关系。所以,从这点可以推测出,正如还蜗居在母恒星系的文明要打击别的还蜗居在母恒星系中的文明一样,已经以星际舰队向外拓张的文明必然也会打击那些刚开始走出恒星系的文明——而这就是三体人在三体星系被毁灭后所要面临的危局,同时,也是早晚恒星系要被毁灭的地球文明所要面临的危局(尤其是三体人不打算告诉地球人安全宣言是什么,这不是逼着地球人开始星际流浪么?)。因而,在三体人看来,地球人早晚会和自己一样成为在星际中流浪者寻找新恒星系的文明,而且也知道对于这种星际探索者存在着的“黑暗森林”法则,所以三体人就应该乘着现在毁灭地球文明,否则早晚都要离开太阳系的地球人会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毁灭三体文明——这就是对于星际流浪者而言的“黑暗森林”法则。

三体人现在不消灭地球文明,就等价于在当初发现地球文明以后不来侵略,是自我矛盾的。

而接下来,就是在地球第二拉格朗日点上程心与云天明时隔四个世纪的约会——可惜,是通过屏幕的。

在看到云天明的三个故事(《国王的新画师》、《饕餮海》和《深水王子》)的名字的时候,一个安全宣言就已经冒在了脑子里——在四维碎块里,“魔戒”曾经说过:高维不需要低维的资源,而低维也无法威胁到高维。所以,一个合适的安全宣言可以是这样的(暂不论技术上如何实现):宣告自己所在的太阳系已经变成二维的了。而这就是《国王的新画师》的含义(当然,云天明这里所要表达的正确含义以后再说)。

变成二维的太阳系显然无法对周围的三维文明构成威胁,从而是安全的。

而要做到这点,在技术上是很难的。

三维变二维,其实有数学和物理两个不同的角度。

从数学上说,就是三维物体变成二维物体,这是一个拓扑变化,从而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关于物理上什么可以发生什么不可以发生,在科幻的框架里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以后讨论)。但是在物理上,所谓的三维变二维除了纯数学理解以外,还有就是通过超弦和M理论——从三个广延空间维变成只有两个广延空间维。这样这里就不涉及到拓扑变化,从而是可行的——后来文中所用的也是这种(但这里也有不少错误,以后讨论)。

此外,在看到《饕餮海》的标题的时候我也曾想到:难道是要造一个黑洞包围自己?但随即认为这是不对的,不谈如何让太阳质量变大(文中刘慈欣用了另外一个方法,这里的问题以后讨论),如果真的都进了黑洞,那基本上以为这三件事情:

1,你永远只能朝一个方向运动(黑洞中径向空间坐标类时,所以不可逆),所以这里任何生命都将很快被毁灭(撞向奇点),更加谈不上文明地生活了;

2,你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出不来——就算以光速向外冲也出不来——所以这等于放弃太阳系以外的一切,是自残或者说自宫手段。但,并不是绝对没办法出来。一个方法是让黑洞加速辐射,另一个方法是时空扭曲;

3,别人更有理由灭了你了——既然能人工造出黑洞,万一你出来了,还不是科技树已经攀到牛高了?为了以后的潜在威胁,趁你还没出来就灭了你——而且此时要灭很容易,因为你根本没有反击的能力,因为你的所有反击都无法离开黑洞。当然,这一条可以寄希望于你建成黑洞以前外星人没发现你,建成以后别人只认为这里有暗物质和暗能量而没细想这里有恒星系。

上述三条其实都适合刘慈欣设计的黑域或者说慢雾。特别是最后一条,这里将在以后讨论。

当然,上述问题也是可以通过别的手段规避的,比如我几年前在百度相对论贴吧里就涉及过一个“多层球黑洞保险箱”,就可以屏蔽掉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只不过,建造多层球黑洞保险箱比建造一个黑洞要麻烦,技术要求更高。

此外,除了上述两个方案以外,我还想到另外一些很BT的方案。

一个方案,就是设法制造出三体人的智子。因为在三体I中提到过,智子可以延展成一个球面,包裹住地球,从而让地球上的科学家看到全星空闪烁的“神迹”,因为这种状态下的智子可以变得透明,也可以阻挡部分频率的光。所以,制造出这样的智子,包裹住整个太阳系,然后调节为不透光状态——甚至于,是单向透光状态,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可以看到外面(这点在技术上不是不可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可以看作多层球方案的升级版,因为智子的建造应该比多层球的建造更简单。

而小说中,地球人类对云天明暗示的破解得到了两层,一个是曲率驱动引擎,一个是黑域。

曲率驱动引擎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NASA和一些科学家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过翘曲引擎了,原理和小说中曲率驱动引擎差不多,但更加复杂。

小说中的曲率驱动引擎是与水缸里的肥皂纸船做的类比,通过降低飞船后方的时空曲率来获得向前的推进力。而翘曲引擎(现实中的,不是星际迷航里的)则是通过弯曲飞船前后的时空来获得推进力,只不过飞船前是正曲率产生引力,飞船后是负曲率产生推力。而且,两者的降低方法也不同。小说中降低后方引力的方法是修改后方的时空结构,而现实中的翘曲引擎则是通过奇异物质产生反引力。这两个的区别就好比一个是修改玻璃的结构,一个是把玻璃弯一个角度,所以从技术难度上说,小说里的曲率引擎难度更高。

当然,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刘慈欣不想重复星际迷航等等老一代美国优秀科幻的内容(或者就是不清楚那些里面有这个东西),同时他也对相对论这一块的理论与发展不是很熟悉。当然,要求一位科幻作家熟悉广义相对论等现代物理理论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构思科幻小说时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是应该要去调查的。当然了,翘曲引擎的理论设计资料我这里看来很容易搞到(Google上直接就能下到……),但事实上对一般人应该还是不大容易去弄的吧,所以这部分不算什么大问题,只是提一下。当然,后面会有另外一些内容,则应该是在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做到的,这个等下再说。

关于翘曲引擎,虽然理论已经很成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高科技引擎的原因是:翘曲引擎要求的能产生吃力的奇异物质,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在太阳系范围内找不到,包括实验室里。当然,在科幻的环境里,可以假定奇异物质存在,因为理论上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没人知道,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理论和理由说它不存在,在科幻里就可以存在。

当然,这种引擎有一个简化版本,虽然效率没它那么强大,但也是可行的,那就是去年我想到的微型黑洞-白洞引擎(应该也有别人想到,但是翘曲引擎之后没找到这方面的更新文章)。白洞虽然无法构造出来(理论上也没禁止),但我们知道微黑洞在蒸发的时候是相当于一个白洞的。通过在飞船尾部安置微型的蒸发态黑洞是可以得到推进力的。但这有两个缺点:要维持黑洞存在而不是快速蒸发掉,需要抵抗黑洞的巨大辐射压给它灌输物质(可以是飞船沿途获得的星际物质,也可以地球上的垃圾,所以这东西用来清理垃圾真是太好了),这事有难度;辐射压很大,从而对飞船船体要求比较高,而如果要求辐射压小,黑洞就要很重,两者无法权衡(上次的Blog里计算过这个东西)。

这种引擎的优点,就在于不需要制造奇异物质,所以技术难度减低了很多。缺点是,翘曲引擎的极限速度不受光速极限约束,而微黑洞引擎依然受到光速极限限制。

翘曲引擎的极限速度之所以不受光速极限限制,因为它是通过扭曲时空前进,前进的是翘曲泡所包裹住的空间,而不是飞船。光速极限限制了空间上的任意物质与信息的传递速度,但对空间本身的速度是没有限制的。这也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个就好比我们规定玻璃上的弹珠的最快滚动速度是一米每秒,而翘曲引擎是把玻璃板抽动,自然不受一米每秒的限制。

其实,现实中的翘曲引擎本身会使得故事的许多线索进行不下去。翘曲引擎没有光速限制,不会留下尾迹,而且不会永久性改变时空结构(光速,或者更准确地说,在相对论中应该叫做极限速度,是时空的刚性几何结构性质之一)。这样会使得小说里很多内容无法衍生下去,从而许多内容就无法引出。所以这里我们可以人为补上这么一点:由于宇宙中不存在也无法构造出奇异物质,所以翘曲引擎本身无法实现。

而关于黑域,存在不少理论上的问题,这个以后再说。在程心又一次醒来后,曹彬带着程心四处看的时候,在光速二号太空城里看到的微黑洞,也有很多错误——部分还是数据之间的相互矛盾。这个以后再说。

解密了云天明传递信息的大部分以后,人类自己也想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掩体计划,可以让人类免受光粒打击。

这个方案其实本身没什么问题,特别是针对之前两次出现的光粒打击,这个方案其实挺可行的。当然,在模拟的时候太阳系八大行星都用岩石块是不对的,类木行星应该用冰块,毕竟固体行星和气体行星的行为(特别是在强冲击下的行为)是很不相同的。当然,这是小问题。

而与维德又一次相遇以后,程心就把星环公司叫给了维德,又冬眠去了。

其实,程心压根就不应该将公司交给维德,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和程心的性格,就是把公司交给了维德,她最后也肯定会站出来破坏的。

在当时,人类的选择有三条:掩体计划,黑域计划,以及曲率引擎。但是随着三体世界那发现的曲率引擎尾迹的发现,曲率引擎提案被人类废除。其实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废弃曲率引擎计划,要么大力发展曲率引擎计划,然后全部人类逃离太阳系。

选择第一条路,那就是黑域与掩体两个子选项——一个等于选择半永久地放弃太阳系外的世界,另一个则等着别人打击,然后安度余生,说不定会在未来东山再起。而选择第二条路,则表示将永远的背井离乡——但是要注意,这条路其实和掩体是同样的道路,差别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掩体计划中,太阳被毁灭以后,人类随着大量的物质喷射而出,太阳的引力将减小,从而剩余的四颗类木行星(四颗类地行星早气化或者坠落了)将被抛射出去,是否还会形成稳定的轨道也不一定,就算形成了,估计偏心率也很大。这样的环境本就是极其险恶的。而且失去了恒星,人类早晚也是要踏上星际旅行的道路的。所以和全体利用曲率引擎离开相比,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当之后发展曲率引擎的话,更可能引来外星文明的更加严厉的打击——一次打击都每次,那这次要下重手黑手来灭这只小强了。所以,掩体计划其实等于把曲率引擎计划退后,而且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何况也不知道对太阳的打击是否可能还是光粒攻击,而且光粒攻击的时候万一正好通过行星轨道盘面的话,就更糟糕了。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等于只能在流浪宇宙和龟缩黑域之间进行选择。这个选择不好做啊。地球人类选择放弃曲率引擎。

因而,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如果将星环公司交给维德,那维德在开发曲率引擎的过程中必然会走向与太阳系联邦敌对的一面去——联邦是命令禁止曲率引擎研制的。而且,通过假警报事件我们可以知道,就算维德瞒着联邦建造了曲率引擎,最后要离开的时候民众肯定不答应啊——维德所带领的一帮人可以逃离,而剩下一部分人却不能,这不就等于假警报事件中那些广场上的人和飞船里的人的情况么?

因而,无论维德建造曲率引擎的事情是否和联邦交恶,最后都会引发出“伤害人类”这个结局,从而被程心阻止。

在假警报和联邦禁止曲率引擎研制这两重前提下,程心应该是可以预见到解决的,所以压根就不应该将星环公司交于维德而自己去冬眠。

这个结局维德也应该可以预见,但这次他还是同意了程心的附加要求。或许是他有信心不发生冲突,但又怎么对付可以逃离的人和不可逃离的人之间的选择呢?

程心和智子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智子:请相信我,人类绝对无法在打击中幸存。逃亡吧。

程心:星际逃亡,我们能逃离的人连千分之一都不到。

智子:那总比全军覆没强。

程心:以我们的价值观来说,未必。

可见,就算维德和联邦没有冲突,面对部分可以逃离部分无法逃离的局面,程心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同时,熟知程心性格的维德也早就知道了。从维德在答应程心时的长时间犹豫可以看出,维德已经知道了最后的结局。

所以,也许是维德打算留下自己开发出的曲率引擎,虽然自己无法做到,但有人可以私底下继续引擎的研制,从而为人类留下火种。

之后,程心再次冬眠。而且,就和上次冬眠一样,冬眠醒来的程心再次将人类推向绝境。

其实,在这里维德还有一个失误的地方。

建造环日对撞机(在差不多木星轨道上的一个正圆加速器组,这个太宏大了,应该能达到GUT能标了吧,虽然据计算要达到TOE能标要银河系那么大……)的时候,维德可以在那些加速环上动手脚,加装电磁波发射装置指向太阳,或者是中微子发射器(粒子加速器里放电磁场产生装置或者中微子产生装置,这个太正常了……何况科学家都站在自己一边,怎么说话都可以啊。当然,放引力波天线可能有点过分了……)。这样,在必然要带来的和联邦之间的冲突到来的时候,就可以用全人类做要挟——发送太阳系坐标,同时,给出木星、土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相对太阳的坐标。

在这种要挟下,联邦不可能贸然开战,因为联邦没有智子和水滴这种瞬灭对手的武器,更因为环日对撞机的加速换有很多(3258个),不可能同时破坏(轨道半径为7.78亿公里,5.2个天文单位)。这样,再加上维德后来得到的反物质武器,要让星环城里开太阳系联邦是可以兵不血刃的。而如果只有反物质武器,要兵不血刃很有难度,虽然太阳系联邦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而必然被程心反对。

而程心要维德放弃的理由则很“小”:因为这样会有无辜的人死去。

但是,程心这样做的代价却很大,不但剥夺了全人类的机会,而且对于星环城的人来说,等于让他们坐在这里等死。

维德所选择的,是有尊严地走出太阳系,让人类有尊严地活下去。而太阳系联邦选择的黑域,则是让人类毫无尊严地蜗居在太阳系。掩体计划是先蜗居,再找机会走出去,不如维德,但比黑域有尊严得多。

这里其实很有意思,程心以关怀他们为出发点,结局却再次让所有人都被灭亡。

这个结局已经注定。

其实,看到这里,我脑海中设想的一幕是这样的:

一名士兵走向金属平台,放下反物质子弹,然后走向程心,死死地盯着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并用平静中暗藏着强压的怒气的声音说:“你毁灭了人类。”第二个人也走了上来,也放下子弹,也向程心敬了个军礼,并说了同样的话:“你毁灭了人类。”一个两个,十个二十个,最后所有人都一一放下了子弹,一一向程心敬礼,一一恭喜她毁灭了人类。愣愣地站在那里的程心最终看到眼前是维德的身影。只有左手的维德轻轻地握住了程心的左手,微笑着说到:“我完成了我的诺言。恭喜你,又一次掐死了全人类。”

之后,无事可做的程心再度冬眠,醒来以后便是末日。

在这一段中,介绍微黑洞和高Way的事情的时候,文风有点类似科普而不是科幻。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广义相对论的神奇效果,我感觉没必要——而且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微黑洞的数据还是高Way坠入后的相对论效应,都说错了。所以,还是不说比较好……

在歌者的剧情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而且这直接揭示了一个关于安全宣告的矛盾——这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黑域方案三条缺陷的第三条。

歌者查到了三体世界的残骸(死者)和太阳系(弹星者),并且意识到弹星者很危险,具有清理基因却没有隐藏基因。并且歌者还说了如下这段:

对死者(三体世界)的清除已经过去了十二个时间微粒,弹星者(地球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坐标已经暴露,那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自己裹在慢雾(黑域)中,让自己看上去是安全的,那样便没人会去理他们。

但与此同时,在之前的一段中却有如下内容:

歌者很快知道为什么清理来得这么快。他看到了那个世界(三体世界)附近的那一片慢雾(曲率引擎留下的尾迹),慢雾距那个世界约半个构造长度,如果单独看它,确实难以判断其来源,但与被广播的坐标(三体世界的坐标)联系起来,一眼就看出它是属于哪个世界的。慢雾表明那是个危险的世界,所以清理来的很快。

可见,同样是黑域,既可能是危险的,也可能是安全的。

从文中所述内容来看,如果黑域包裹了恒星系,那就是安全的;而如果是在恒星系旁边,那就是危险的。

这也是刘慈欣的本意:建立黑域以后就无法离开,所以就是安全的。

但是,要注意这么一件事情:太阳系联邦禁止曲率引擎的研制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可能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尾迹为暴露自己,而尾迹就是黑域。也就是说,在研制过程中也是会产生黑域效应的。

因而,从黑暗森林原则和黑暗森林打击原则出发,情况就是这样的:我看到了在这个位置上有黑域效应,那么我自然知道这里肯定有文明存在;同时,既然有黑域效应,那就表明两种可能:要么这个文明打算把自己包住,要么这个文明在研究曲率引擎,前者安全后者危险(这通过歌者已经证明了),那么按照黑暗森林打击原则中的“廉价”,我就没理由去调查你到底是安全宣言还是危险檄文,一律按照危险的来处理以绝后患,于是该文明死了。更何况了,从后文知道,曲率引擎可以离开这个黑域(只要功率更高,除非这个黑域是死线区域),那就是说你随时还可以从里面出来。

所以,从黑暗森林打击原则出发,无法推出黑域是安全这个观点——而这就是我所说的:我已经看到你有高科技了,还不打死你?等你在黑域里攀完科技树,那就是你打我了。

所以,黑域不是安全宣告,在黑暗森林和黑暗森林打击两条原则下,黑域的出现就意味着招来打击。

随着程心的再度苏醒,地球的末日到来了——歌者随手向太阳系扔了一张二向箔。

所谓二向箔,其实就是一块二维空间——这里存在一些小问题,不过不影响大局,这个以后再说——而且这块二维空间会在封印力场消失以后开始“长大”,同时周围的三维空间塌缩成二维(这部分细节也存在问题)。在这张二维膜“长大”的拖成中,它也会拖着周围的三维空间向它运动,这就是文中所谓的“逃逸速度”的来源。这也就是二向箔和普通黑洞之间的区别:后者是通过静态时空弯曲来捕捉物体,前者是主动将周围的时空“拉过来吞掉”来捕捉物体。也因此,会出现一个边界,其上时空被拉近吞噬的速度等于局部光速。这方面,文中的说明不是很妥当。文中只是通过启示号上的科学家白Ice说了一句“逃逸速度为光速”,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并没有说明什么地方的逃逸速度是光速。如果说所有地方的逃逸速度都是光速的话,那事实上就等于所有地方的逃逸速度为零,因为大家都以相同的速度被拉向相同的方向的话,那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不变。从文中来看,应该是说太阳系的边界上的逃逸速度是光速,从而整个太阳系内的物体都会被吞掉(让人想到了轩辕剑I里面的炼妖壶)。

但,由此却还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太阳系边界上的逃逸速度就是光速的话,那表明在这个边界内二向箔吞噬三维空间的速度(或者说空间被拉向二向箔的速度)要高于光速,这样的话,从冥王星发动的以光速运动的曲率引擎飞船又怎么可能离开太阳系呢?这就相当于,你在玻璃上以一米每秒的速度向左走,玻璃板以两米每秒的速度向右走,距离你一米的地方是机关枪扫射的位置,怎么算你都是被射死一条路。

当然,翘曲引擎的话不是问题,翘曲引擎拖着玻璃板一起走。

所以,二向箔的这一段,虽然写得很有创意,但事实上却包含了很多问题。

索性,就说二向箔可以发出一种力场,把碰到的东西拖进来二维化,而且二向箔以远高于地球人寻常太空船(也就是非曲率驱动飞船)极限速度的速度增长,那就反而好了没事了。既然二向箔的速度这么快,那当然只能选择曲率驱动飞船了。

在二向箔使三维物体二维化的过程中,表述也有问题,这个以后再说。

利用曲率引擎逃脱被二维化命运的程心和AA,终于来到了云天明送给程心的那颗星星那,而且正如AA所推测的,这里有一颗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而且神奇地在这里遇到了关一帆,万有引力号上的人。

之后的剧情有一段平淡,大多是一些科技设定的说明。

在这里,其实无意中把三体II的一个结论否定掉了。

三体II利用黑暗森林来解释了费米悖论,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没观测到外星人?那是因为外星文明都处于黑暗森林状态。但是,最明显的,归零者就完全不顾黑暗森林法则,满宇宙乱飞制造死线。既然如此,为什么地球上没看到归零者光顾?这是黑暗森林法则无法解释的,从而也将三体II建立其的震撼给削弱了。如果你说是归零者有规定不打搅初级文明的话,那费米悖论本来就可以用这条法则来解释,黑暗森林法则在三体II中的震撼就小了很多了——原来宇宙并不都是黑暗森林,还有一些乱来的叫做归零者的家伙在到处乱窜,而且还挺遵纪守法的。

更进一步,为什么归零者不遵守黑暗森林法则?无非是因为一科技足够强大,二就一个舰队飞来飞去别人抓不着。那就是说,同样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超级文明也可以不遵守黑暗森林法则咯?既然如此,宇宙中应该充满了这样的没事飞来飞去拓荒玩的超级文明而不单单是归零者,那么地球上为何从来没观测到过这些超级文明呢?

再进一步,如果说超级文明也遵守黑暗森林法则,那就是说超级文明飞到哪,看到哪有文明,就应该顺手毁灭之。这倒不错,我们不但不应该发现费米悖论,应该看到满天飞的超级文明,还应该早就被灭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费米悖论的真正解答是:因为人择原理。

由于你还活着,文明没有被灭,所以外星人没来过地球,因为只要来过了,就是超级文明,就会把太阳系给灭了。

这种对三体II的彻底颠覆,实在让人很无语。

另一方面,在这一段科技和历史的讲述中,认为二维膜(二向箔)是暗物质的说法其实也有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比较深,以后再说。而将物理定律作为武器的想法很不错——当然,这其实就是《猎户座防线》,只不过《猎》修改的是普朗克常数。但是说数学定律也能变就比较扯了——数学研究的是所有可能的形式体系中的逻辑与代数关系的科学。既然是所有可能的形式体系,那就是说不管你怎么变,都在它的研究范围中,所以数学是不可能改变的——充其量就是在这个宇宙可以用这套数学模型与原理,那个宇宙用那套数学模型与原理,谈不上改变。

就当我们认为男主角(救世者云天明)和女主角(灭世者程心)要在一颗很像地球的美丽新世界里度过王子与公主一样的各种姿势的生活的时候,悲剧再次诞生——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很开心,程心两次灭世终于遭报应了。

由于云天明的到来,归零者留下的死线被触发,使得整个恒星系内的光速降到了一个很低的值,形成黑域。而此时程心和关一帆所在的飞船则正以很高的速度飞行,进入黑域之后瞬间就达到了光速。因此,在光速牢笼中的程心与关一帆,与在低速状态下活动的云天明和AA,就此进入了两不相见的时间牢笼。

而,最让人感到吃惊的,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云天明送给了程心最后也是最强大的礼物:一个宇宙。

当然,发现地下石刻字的过程有点问题,这个以后谈。

到此,云天明三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所有内涵其实已经完整了:

外星文明会将太阳系二维化(画师针眼的画),只有靠光速飞船才能离开(渊龙骨伞和深水王子),而且这种光速飞船还能离开黑域(饕餮海),而黑域就是安全宣言(被饕餮鱼为主的无故事王国,因为没有故事,所以没有危险,而且与外界孤立)。

其实,故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刘慈欣伟大就伟大在,在这之后突然就将主题拉升了,并将从一开始就暗藏的伏笔逗了出来。

发展出人造宇宙的文明们纷纷向小宇宙移民,希望可以躲过宇宙的最终命运,到达大塌缩之后大爆炸出来的新世界。但在这么做的同时,却带走了宇宙大量的物质,从而使得原本应该闭合的宇宙最终变成了开放式,从而不单宇宙会死,那些人造宇宙中的人也等不来新世界。于是就产生了最初杨东与绿眼镜的那个问题:人类与宇宙的互动关系,人类应该为宇宙负责。

到这里,主题直接就拉高了。这个很终极的主题非常诱人,但,应该是限于篇幅和催稿的压力,这一部分太草率了,写得不够厚实(而且,关于人造宇宙和大宇宙的关系,这里还有一些问题,不过其实也都是小问题)。

当然,看到这里,在佩服刘慈欣的胸怀的同时,却也在担忧——之前几年,流行各种所谓“终极思考”的时候,国内出现过很多科幻作者也在写终极思考,但是思考得都很空,写得就更空了。现在刘慈欣开了这么一个先河,估计又会有一堆人冒出来写终极思考了,于是又会看到一对又空又虚没内涵不精彩还没营养的终极思考科幻了。

用于博和我都同意的话说:中国科幻写不到大师水平,不是因为思考不够,而是因为思考太多。什么文都要求思想上的高度乃至空灵,出来的只能是一大堆垃圾。说得简单直白一点:没刘慈欣的本事就别干刘慈欣的活。

只有先把故事写精彩了,再去考虑思想性和内涵的问题。至于终极思考这种,科幻小说里可遇不可求,不是什么幻想点子都能写成终极思考的。

当然,在我看来,国内科幻小说写不到大师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科幻大师除了瑰丽的想象、宇宙般的思考和流水一般的文笔以外,他们的科幻小说都够硬,也就是说,他们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把故事大纲全部捋顺溜了以外,还把涉及到的细节都尽可能地核实过,从而营造出的幻想世界让人感觉很真实——凡尔纳科幻里的潜水艇,就很有真实感,虽然凡尔纳本人可能没进到潜水艇里仔细看过,但显然他下足了功夫去调研(《海底两万里》写于1869年,潜水艇诞生于18世纪70年代,且是军用)。

当然,《三体III》在技术细节上的诸多问题,其实并不妨碍读者去欣赏刘慈欣的思想、幻想以及对宇宙的终极理想。只不过,如果技术细节方面更硬一点的话,就更好了。

【人】

三体III中的人物,最主要的有三个:救世者云天明,灭世者程心,悲剧男维德。三体人智子和面壁者执剑人罗辑也很重要,但对于剧情的推动其实助力不大,AA和关一帆相对来说更次要一点。

救世者云天明虽然出场不多,但却让人印象深刻。

最初的白血病患者,靠着自己的洞见帮助同学发财,然后得到回报,并且送给程心一颗星星。这样的开场是极其惊艳的。而后,当人类失去希望的时候,云天明又以自己的智慧送来希望。并在最后,送给程心一个宇宙。

如果没有云天明,就不会有程心后来的一切,人类的历史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云天明为程心所作的一切的出发点,就是他爱程心。

而同样是爱,在灭世者程心这里,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程心的思路历程其实很有意思。

在PIA的时候,程心只是出于要完成任务,选择了云天明(的脑子)来进行解体计划,这个时候的程心心中并没有那些爱——没有对云天明的小爱,也没有对人类的那种大爱。如果她当时就有的话,维德的计划当时就被她否决了,虽然她没有能力去阻止维德。

可见,就是因为她发现了云天明对她的爱,以及发现了维德的不择手段导致云天明只剩一个脑子的生存方式,激发了她对云天明的小艾和对人类的大爱——后者就是一切灾难的根源。

在被激发出那种大爱以后,程心在面对剩下几名执剑人候选人的时候,决定要和他们走不一样的路,要用慈母一般的爱来爱这个世界。但,在残酷的宇宙和现实面前,这种童话一般的大爱却只能导致毁灭,而且两次都导致了毁灭。

更有意思的,就是程心在和智子谈话的时候,表达了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智子让人类逃走,以避免全军覆没,但程心却认为这不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价值观是什么?便是人类要活得有尊严。被迫背井离乡,只能在无边的黑暗中苟延残喘,是没有尊严的表现。

但,就是这样的程心却最后因为对人们的那种“大爱”选择放弃曲率驱动引擎而选择黑域。黑域中的生活,就是人类龟缩在太阳系,放弃外面的世界,并且高举这么一面旗帜:我是安全的,请不要打我。这样的人类是毫无尊严可言的——事实上,在模拟打击现场,程心已经表达了和维德一样的想法:光速飞船离开太阳系,自由地活着,才是有尊严的。

因此,在程心的心中,其实人类的尊严并不是第一位的,她对人类的“爱”才是第一位的——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这种爱就和在执剑人竞选的时候看到的那位母亲对待小孩一样,是一种把自己看作人类母亲、把人类看作经不起风雨的小孩的爱,事实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作多情的爱——人类早晚是要面对外宇宙的,而且事实上也已经在面对外宇宙了,还把人类当作一个小孩,以一种慈母的心去爱这个小孩,呵护这个小孩,怕这个小孩受到伤害,最终使得人类多次丧失机会,最终覆灭。

以爱的名义,出发点是不错,但要看清立场和局势。否则,以爱的名义只能作为自责时的开脱语,或者一面喊着“我是爱你的”一面砍人。

相对来说,悲剧男维德真的很悲剧。

他极富洞察力,而且对目标极度执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平常时期,他这样的人要么是情报工作者,要么就是犯罪头子,反正是不让人待见的角色。但是在非常时期,他这样的人才是历史的领路人。

而维德最悲哀的地方,就是他和程心生在同一个时代,那就是威慑纪元。

维德是执剑人最合适的人选,但却因为程心更加符合威慑纪元人的审美追求,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维德也看穿了三体人对人类的态度,甚至还劝程心离开,可惜后者放弃了。维德甚至还敏锐地察觉到曲率引擎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但最后还是因为程心而破灭了——这里,我甚至猜测维德其实早就知道了结果,但还是坚持研究曲率引擎,因为这样才能有希望,在程心的破坏下继续留有希望。

维德的一句话可以说是整部书绝大部分内容的概括: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而智子的话就是对这句话的补充:

宇宙不是童话。

三体人智子,后半段只是一个信息提供者,前半段则告诉人们:人要有尊严得活着,以及,宇宙不是童话。

罗辑,在后半段也是一个信息提供者,前半段的形象则和程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AA,其实主要就是个辅助。而且作为学生的AA,在一开始的形象都是一个大孩子(一直到行星防御理事会破解云天明的信息的时候也依然很孩子气),但到了假警报的时候却突然变了个样子,果敢狠心,而且居然还会狙击……这个变化有点突兀。

关一帆,纯粹是提供情报来的。

除了三位主要认为,刘慈欣笔下的人类社会也很有意思。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威慑纪元以前,人类还是有男有女的,虽然走过了恐慌和自傲,但依然保持着兽性;而到了威慑纪元,也许是因为三体人乖乖地授予科技,人类生活极度美好,简直就是乌托邦,导致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普遍没有了兽性,而且此时没有男女分别;直到最后的掩体纪元,男人才重新出现。

这个过程让我想到了这么一个生物现象:许多微生物(包括一些动物,比如某些青蛙)都是单性的,通过孢子等手段繁衍后代;而当它们所生存的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时候,才会出现雄性,此时整个种群才会充满活性,同时充满斗争和杀戮。

这像极了上述小说中的人类社会,或者说,小说中的人类社会像极了这些微生物。

安逸之下,男性会消失,更重要的是,种群的活力与斗争心会消失。

想到当下的四个现代化:男性女性化,女性宠物话,宠物贵族化,贵族没文化。这是在让人感到担忧。

同时,文中人类社会在大移民、假警报、二维化这三件大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根性,其实很发人深思——事实上,这比小说的终极命题更加让人深思。毕竟,后者是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刘慈欣的想法不见得就更有道理(我自己去年五月份写毕业论文的空闲时写的科幻小说里更加变态),而且这种虚无缥缈的宇宙终极思考除了能让人在卖弄风骚的时候显得更骚一点以外,没有什么实际的思考价值,但前者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对于整本小说里人类社会的描写,其实最让我感兴趣。

当然,还有一些小细节也很有意思。比如文中两次提到,未来的文字是中英混合文字。这点是很有难度的,因为这两个文字系统完全不同,要混搭很有难度。而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没理由是让中文和英文混搭,或者说没理由只有中文和英文。联合国正式官方语言是英法俄西汉阿拉伯,而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广的三个语言是中文(中国人多),英文和印度的印第语。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只用中文和英文构造未来的统一文字是不合理的,你让法语情何以堪啊……

再来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三体人对地球文化的崇拜。这在我看来,如果不是三体人有意麻痹地球人,那就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深入一点,三体世界是充满了随机的灾难、对大自然狂暴力量的完全逆来顺受、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迫切渴望这三大元素的,而我们知道,文化的形成从最根源的源头出发,就是自然崇拜。在文明进程中,自然崇拜会被抛弃,但是以自然崇拜为起源的文明与文化中必然会留下自然的烙印。所以三体世界的审美标准应该会比地球更极端,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更极端。而且,就好比人类的文化中所推崇的普世价值,三体也会有他们的普世价值,这普世价值很明显会和地球不同。地球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是充沛的(整体上说直到近代才开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捉襟见肘),离开一个社会体系以后,依然会有足够的土地、生物资源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当然,这点并不和文明进程中的多种文明为了资源而冲突导致相互厮杀矛盾),所以才会提倡自由、民主、公正(事实上这也是对前面所述的厮杀的一种反思,以及源自这种反思的一种渴望)。在三体世界,资源如此缺乏,环境如此恶劣,无法想象自由、民主、公正这种普世价值会在他们的土地上得到追捧与信仰。

虽然,你可以说他们这么缺少资源,所以才更渴望我们的普世价值,但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站在地球人的角度得到的。从三体人出发来考虑的话,他们根本不会认为我们的普世价值是对的而他们的价值观是错的——相反,他们反而会认为为什么要民主为什么要自由?这不是对资源利用以及能力开发的一种极大浪费吗?他们不会认为他们的价值观错,而会认为我们的价值观有问题。

两种不同文明的普世价值的对与错,不是我们可以说了算的。

因而,说三体人会推崇我们的文化,是没道理的。

就算两个世界的智者最后要达成一种文化上的契合,这也是一个极度缓慢的过程。我们人类自己“男女平等”都已经花了很长时间,到现在都没做到,你如何指望三体人用10年就推崇地球文化?

可以看看印度的种姓制度,它的消失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10年就搞定的。也可以参考基督教在中国大陆上的发展与传播,这也是一个世纪跨度的课题。

因而,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认为三体人会推崇地球文化,而且还这么快就推崇,都是不合理的。

更何况,极端一点,如果在这10年里面来一次需要全星球脱水的恒星灾害,这种文化潮流立刻就会被打回原形。毕竟,三体本土文化才是三体人发展的土壤,换一盆土,结果基本就是一句中国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而在文化对文明发展的问题上,显然不存在“人”这种可能性。

对三体的剧情的看法,就到此为止,下一篇日志将描述三体系列里的各种技术Bug。

下篇:瑕疵篇。

Posted February 2, 2011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思维测地线

Tagged with , , , ,

3Q大战升级   1 comment

企鹅和360,继之前的弹窗大战后,再度升级。

这次升级的起因是360的QQ安全按钮劫持事件。
这不能不说是周流氓的流氓本色发作了。如果之前在感情上还同情360的话,这次的劫持事件立刻就唤起了当年3721时代的惨痛回忆——当然,和我没关系。3721时代也是裸奔着安全度过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惨烈回忆的。
无论如何,这次360用了按钮劫持这招,的确很晕。这是完全的授人以柄,怕QQ没借口整自己。
随后,今天图书馆回来,吃完饭,一看,QQ居然也出昏招了。
QQ宣布,所有装了360的电脑上一律停止运行QQ。
这看起来是说QQ和360决裂了,但是如果看深一层次,事实上QQ等于再说:我就是偷看你隐私了,咋地。
今天QQ可以说我和360关系破裂了所以我不让你的电脑运行我QQ了,那明天QQ就可以说我和MSN关系破裂了你运行MSN就别运行我QQ;后天它可以说你居然是运行迅雷而不是QQ旋风,我不让你运行QQ了;再后天就可以说你居然敢运行MS Office,我不让你运行QQ了。再过一天,它就可以推出QQ Office来接管MS Office的产业。
事实上,QQ此举就是说:你如果运行了什么让我感到不爽的东西,我就不让你运行我QQ。
如果说之前360告QQ的偷窥隐私还只是偷窥,那今天QQ的举动就是在告诉大家:我不但偷窥你洗澡,我还要和你一起洗,你不让我和你鸳鸯戏水我就不让你运行QQ。
这招太昏了。
当然,战斗打到这个程度,接下来已经没有缓和的余地了——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一切都是360和QQ做的戏。
如果是演戏,那过一个礼拜,QQ就可以放软化,给出QQ补丁,修正360指出的隐私偷窥。然后,360顺理成章地摘得“年度隐私卫士”的桂冠,说不定还同时摘得“年度安全卫士”的桂冠,然后在10年第四季度和11年成功超越金山、江民和瑞星,成为中国网络安全业第一把交椅。然后360找个借口和QQ合并,QQ和360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都名利兼收——当然,最大赢家还是QQ,因为QQ现在的安全管家要超越金山等还是有难度的,但是这么一场戏下来,自然就借了360的壳超越金山瑞星和江民。
如果一个礼拜以后果真如此,那不用看了,一切都是浮云,马化腾和周鸿祎都是奥斯卡影帝。
当然,如果不是这么浮云,那这场战斗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或者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对360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QQ认输。一旦QQ不认输,说要开打,那360的失败就是注定的。
当然,对于360来说,打不打其实都一样。随着安全免费与云化这个大趋势的到来,金山等大公司都会开始免费化和云化,这样在安全领域,360本来就不可能在金山、江民和瑞星的夹逼下拿到更多的好处。所以,早死和玩死,都是个死,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就载誉而归了。
而这次QQ接受挑战正式开打,那么从现有实力上说,QQ不单有IM和安全两个领域,它的触角几乎伸遍了IT的每个领域。而且,QQ具有中国最大的网民资源。仅这两点就说明,360要想搬动QQ是不大可能的。
而且你想啊,现在电脑不装360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不装QQ的我想肯定没有——公司电脑不算。360又不走企业安全路线,在家庭个人电脑领域,市场占有份额上显然比不过QQ。
所以,光光上面三点就已经注定了360的失败。
这次QQ的昏招,虽然很昏,但是很简单明了,就和GW中的黑色卡组一样,简单粗暴。双方都在丧失信誉度和用户群的前提下,等比下降的结果就是360惨败——企鹅皮比360厚实多了。
更何况了,广大网民如果在360和QQ之间选,肯定还是选QQ。
我不装安全软件没事,QQ有安全管家。但是不装聊天工具可没门了。隐私什么的,都是后话。
而且,360就算推出IM也没用。毕竟,大家的朋友关系网都在QQ上,不可能整个朋友关系网络都搬迁。而QQ不同,安全管家放在那里,天生就比你贱格。
所以,事实上,自从QQ开始走现在的财大气粗流氓路线开始,整个中国IT业的走向就基本已经确定了。360现在能期待的就是在临死前多赚一点——当然,如果是那种奥斯卡级的演技,那就另当别论了。
附录:中国不知道有没有反垄断一说?QQ安装的时候强行绑定QQ安全管家,这事应该算垄断的一种。当年Windows强行绑定安装IE就是如此。所以,360可以告QQ垄断,这样名正言顺——只不过,中国貌似没反垄断法,不然中石油中石化电信移动联通怎么混?

Posted November 3, 2010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赛伯铁客

Tagged with , , ,

最近的外星人大概离我们有多远?   Leave a comment

首先,银河系是什么样的?一个棒状星系,四条悬臂还带分叉,太阳就在一个分叉上,而且和悬臂旋转速度几乎相同。横向说,100000光年的直径。厚度,平均1000光年。中心核区6000光年的厚度,这个和我们无关。
太阳系所在区域的恒星数密度为0.00352个每立方光年。银河系的平均恒星数密度是8.45×10^-6。所以,太阳系所在的悬臂位置还是很“拥挤”的。
银河系总共大概有1×10^11颗恒星,其中,按照Drake方程,可以算出大概有20000颗和地球差不多的能产生智慧生命的行星。
这个数据其实很不靠谱。按照最严格的设定,是0.000065颗地球这样的行星,所以地球的存在纯属意外。按照另一个宽松一点的系数设定,是2.31颗。我们大概可以在银河系的对面发现另外一颗地球,而剩下的0.31颗估计就看运气了。20000这个数据,是放得非常宽松了。
但,并不是说20000就是上限。因为,可能外星人不是碳基的。可能在极端环境下也有碳基生命(参考深海火山口的以硫为食的生物)。还可能行星本省不能有生命,但是行星的卫星有(参考木卫六,泰坦)。还可能一个恒星的“适宜行星带”里有两三颗地球。还可能一个地球上有不止一种人类。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取20000种外星人——呃,算上地球算20001?何必呢……
然后,假定所有这些有外星人的行星都是“随着恒星密度在银河系中平均分布”的。
也就是说,恒星多的地方有智慧生命的可能性高,恒星少的地方有智慧生命的可能性地,是和恒星数密度相伴的。
当然,这个假定也有问题,因为银河系的星核区是不适合有生命诞生的——不是说太亮……
先就这么算着好了。
既然如此,下面就要算在这种“伴随密度的平均分布”下,平均距离大概是多少。
既然是如此平均分布,那可以认为是满足四面体法则的。因为四面体的分布最平均。你说正方形?你不认为面对角线和体对角线太长了么?什么?球形?请严肃一点,我们现在不是在考虑我的身材问题。
因而,在这种形状下,假定四面体的边长为L,则这个四面体的体积为L^3/(6√2)。在这个区域中,我们认为恒星数密度是不变的,所以这个区域中的恒星数量是ρL^3/(6√2)。
如果这里继续做平均化,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这个区域中的星体数量与智慧行星的数量的比例等于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与智慧行星的总数的比。当然,这里可以继续深化,考虑各种不同的银河系环境中智慧行星的诞生概率。这个先不考虑里。
所以,ρL^3/(6√2)=N/M,其中N是恒星总数,M是智慧行星总数。
因而,这么算下来的平均距离,在太阳系所在位置,就是L=(6√2N/M/ρ)^(1/3)=2888.73605光年。
也就是说,最近的智慧生命距离我们2889光年。
假定我们用第三宇宙速度16.7km/s来飞,大概也就需要51857561年,也就是约五十二万个世纪罢了。
从计算结果看来,费米悖论,以及“大沉默”,都是必然的。
如果没有翘曲引擎,没有虫洞,没有空间跳跃引擎(这三个的科技难度依次递增,而且,都是几乎绝对不可能出现),那么你要能见到外星文明,大概对方也是我们周朝时期的文明。你能指望周朝人看懂你发送的电磁波么?哦,不对,我们最近五十年才开始发送电磁波,对方还要过28个世纪才能接受到。
所以,没发现外星人是正常的,发现就不正常。
同理反推,如果发现外星人,那大家可以鼓掌了,翘曲引擎、虫洞以及空间跳跃引擎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么一来的话时间机器也就是可行的了。
大家撒花鼓掌。
PS:上述估计很粗略。考虑到太阳系所在位置,估计调整了星球密度后的平均距离应该更大,而且朝着银心的方向距离略短针针一点点,朝着悬臂外的方向就要更远,而且远很多,大概能跨悬臂了。这个也算跨区了吧?
补充说明:如果考虑每颗恒星都有智慧生命存在在附近,那么得到的平均距离是13.41光年。太阳系周围15光年范围内的恒星有55颗,其中双星系统10对,三星系统3组。最近的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4.24,然后是伴随的双星系统4.36(下面留言里面给记错了,后来重新找了数据)。然后是蛇夫座的巴纳德,5.963光年。15光年内的恒星,除了这四个,都在7.7光年以上(最小是7.78光年,大部分都超10)。平均距离是11,54光年。而如果考虑不同距离上的星球数量的增长给出一个关于距离的加权,那么就是10.58光年。同时,最近的几颗恒星显然对平均分布构成了很大的偏离,扣除最近四颗以后,平均距离是12.06光年,加权以后是11.74光年。可见,我的方法给出的平均距离偏差还行,用扣除最近几颗以后的不加权的平均距离,误差在11.2%,还行……
而层级结构方面,扣除最近四颗,就是一个三组恒星构成的一层,外面零散几颗后,是一个四颗恒星构成的一层。下面是最大的17颗恒星构成的一层。而如果是四面体的结构,那么一层就是12颗。这一层的平均距离在12.07光年,最近11.26光年,最远13.349光年,偏差范围不是太大。考虑到太阳系这里也有很近距离(4到5光年)构成的小集团,所以这种亚层凝聚现象很正常。可见,俺的模型估算还是比较靠谱的。
当然,放大到智慧生命的问题中,距离太大,星球数密度估算就会有偏差了,因为数密度已经不是四面体区域范围内的常量了。
当然,就估算来说,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

Posted November 1, 2010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肥仔克斯

Tagged with , , ,

Life is like Onion   Leave a comment

Life is like Onion
“生活就像洋葱一样。”
嗅嗅,“臭吗?”
“不是!”
“哦,如果让它们去晒太阳,它们都会晒黑,而且都会开始长出白头发。”
“不是!是层次!洋葱,是有层次的,生活,也有层次。和洋葱一样。你懂了吗?我们都有层次内涵。哎……”
“哼!你们都是一层一层的。唔~并不是每个人都爱吃洋葱的。蛋糕!大家都爱吃蛋糕!蛋糕也是一层一层的!”
“我才不在乎大家喜欢什么!生活,一点都不像,蛋糕。”
“你知道吗?大家还喜欢吃千层糕。你碰过这样的人吗?你说‘嘿,来片千层糕吧。’他说‘谢了,我讨厌千层糕。’千层糕最好吃了!”
“够了!你这个毛茸茸惹人烦,特大号的拖油瓶。生活就跟洋葱一样!故事结束,再见!”
“千层糕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你知道吗?我宁愿听你哼歌。”
“哎,你有没有面纸啊?我要擦嘴巴。一提到千层糕我就口水滴滴嗒哦~”
每个人的生活就好比一个个洋葱。这一层是家庭,那一层是工作,里面这一层有点破旧的是理想,旁边这层烂烂的是信仰。你现在停留在哪一层?是不是要去问一下陀螺?
每一层都有一个你,而只有当整个洋葱都放在那里,你才是完整的。
还记得小时候/作业簿上的志愿/那天真的幻想/如今都到哪里躲藏?
可见,随着时间的流淌,年龄的增长,那只大大的洋葱也在发生改变,就好比放在了阳光下面晒一样,某几层开始干枯发黄,某几层开始蛀洞溃疡,说不定还有几层已经被你自己给剥落了。到底哪几层最靠近中心的蕊呢?
你有多久没有笑过?
有多久没放松过?
有多久没有认真想过到底要什么?
有多久没仔细回忆过
那些所谓成功理想
它代表的到底是什么???
Thirty years old
为养老保险努力奋斗
N forty years old
为十万年薪打破了头
老板把你当成赚钱木偶
而你却依然年终无休
keep goin’ keep goin’~
Ya gotta think about these
where’s da imagination?
whut’s da meanin’?
怎样他才是真的自己
No ya really gotta think about these
曾经的勇气和创意
它们到底去了哪里
看看自己 那双不再清澈的眼睛
任何面膜 都无法掩盖你的年纪
plz tell me
现在的你 是否玩的起?
魂斗罗里
那最后一枚硬币
如果说人生是一盏茶几,茶几上放满了杯具,那么杯具里就放着一个个水淋淋的洋葱。

Posted October 6, 2010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Fishing   Leave a comment

  昨天写调查篇写得好好的,结果电脑罢工。

  顿时没了兴致,所以今天打算写点别的。

  前两天,船长被放出来了。岛国最终还是没有用家法伺候了船长。

  于是,有人说兲朝赢了,岛国输了。

  我感觉,放人了其实不代表兲朝没输,最多就是表示岛国没全赢。

  整个过程中兲朝的表现只能用当下流行的笑话来形容——

  美国人说谁骂我我打谁。

  俄罗斯人说谁打我我打谁。

  岛国人说美国打谁我打谁。

  兲朝人说谁打我我骂谁。

  最后别人放人了就表示骂人的人赢了么?

  当然,在最后阶段兲朝的一些举动还是很让人感觉看到希望的。比如切断民间的一些商业来往和经济交流,切断一些政治层面上的交流,等等。这些的确是有威慑性的,毕竟现在国内的蛋糕很大,岛国想要经济稳定发展不可能与兲朝毫不来往,而兲朝现在的情况是不和岛国来往还有很大的选择,所以如果切断了经济来往,岛国的损失可想而知比兲朝大——岛国也不可能选择转向俄罗斯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互动,一俄罗斯不是兲朝,二俄罗斯的蛋糕没兲朝大。

  所以,切断经济来往以威吓岛国就好比一条蜈蚣和一只蟑螂的脚绑在一起,然后大家都被砍腿,显然蜈蚣没啥大碍,蟑螂就很郁闷了。不过,这其实也是自损的招。

  我感觉,岛国会放人的另一个因素是兲朝也抓人了。

  岛国和兲朝不同。兲朝如果抓人,很平常,太平常了。平时没事拆个房子都能死人的地方,抓个人太平常了。大家虽然骂归骂,不过不可能上街游百度行,也不可能抗度娘议集百度会,因为这两件事情一干,民众立刻被剥夺了人民的身份,带上了人民对立面的帽子。

  在岛国,如果有人被抓,估计就算也没人上【开心】街游【开心】行,下一届的选举中首相也别想干了,搞不好还没到下一届选举就被做掉了。

  所以,兲朝抓人对岛国振斧造成的威慑力远大于岛国抓人对兲朝的威慑力。

  再来,整个过程中,虽然最后岛国放人了,没有真的用国内法来制裁船长,但其实目的已经达到了。

  岛国的最好打算,就是用国内法来制裁了船长,那事实上就等于表示:Fishing岛的事情用岛国国内法就好了,所以Fishing岛是岛国领土。但这个明显是不可能真的实现的。岛国人也知道,如果兲朝真的切断相当程度的经济贸易,岛国自己最郁闷——他又不可能把自己产的汽车卖给美国(最近才在汽车上被老美摆了一道。显然老美处心积虑干的事情比岛国深谋远虑多了。冷战不是白打的)。

  所以,岛国虽然想着这个最好的差事,但根本目的不可能是这个。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相信正常的人类还是可以分清楚的。所以,岛国的目标根本就是试探兲朝的底限以及反应策略。

  这其实就是一次为以后的事情做准备的试探性举动,用一根针来试探兲朝的底限到底是什么,除了不停地抗议以外还能干什么。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扣押你的船长多久你才敢翻毛腔。显然,岛国已经得到了答案。

  不但如此,我不但要看你能忍耐多久,忍耐到什么程度,我还想看你的忍耐底限是什么,你对你自己人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样的,你振斧对民众的控制力如何。

  说得阴谋论一点,我就是打算以后要煽动无知群众我也要先知道你对无知民众的控制能力能有多大,这样我才好决定下次出手有多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人显然在传统的传承上很到位。

  这一连串试探的结果,我想岛国以及岛国背后的人都已经看到了。

  所以,岛国最后虽然放了人,但是效果已经达到了,目的也差不多实现了——没人真会想去要求做梦时想的最好情况能真的发生——不然,男人大多做梦和武藤兰苍井松或者小泽玛利亚在一起,醒来以后都能如愿么???那多美好啊~~

  说白了,兲朝现在最能仰仗的,就是别人要到自己的家里来赚钱,类分蛋糕吃。除此以外,兲朝没有任何优势——什么?政治优势?你是政治老师吧?你好你好,好久不见,你怎么还没死?

  经济上,其实千疮百孔,泡沫多得一塌糊涂。现在也差不多就是在崩溃前的最后雄起,就和男人死亡时一样,所谓的回光返照(当然,这个女人也有)。要能实现经济软着陆,实在够悬。

  政治上,啥都不说了,都是眼泪了。

  军事上,也就那样,靠着千年的军事传统,估计自保没问题,出去打就没影了。

  科技上?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科研上?小鸟说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

  然后,最坚挺的就是官员的家财和房地产的泡沫。用这两个搞垮岛国?很有想象力。

  在兲朝的国内蛋糕被外人分食完毕以前,外人不可能对兲朝下黑手,因为对自己是吃力不讨好,没了蛋糕吃不说,搞不好还会别别的一同抢蛋糕的兄弟们骂。如果能在自家蛋糕被别人吃完以前找到出路,那还好说,不然等蛋糕一旦吃完了,连最后的剩余价值都没有的时候,想想非洲兄弟吧,凭借着现在对非洲兄弟的友好到时候说不定能到那里去打工——嗯,夸张了。

  岛国现在还要从你家拿蛋糕吃,所以自然不会太过嚣张。但是,为了以后能吃到更多的蛋糕,以及以后在你家没蛋糕后能从别的地方弄来蛋糕吃,一定的试探是必须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Posted September 27, 2010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

金巴与饲养员   Leave a comment

  有一天,一名饲养员被动物园里的一条金巴狗给咬了。
  饲养员的老大站了出来,对着金巴狗一通乱骂。被咬的饲养员的一些朋友想要去揣那条金巴几脚,但被老大给叫听了:“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控制住自己的悲伤情绪,不要虐待动物。”
  几个饲养员就很不服气,说老大太没种了。
  老大说:“现在动物园不景气,我们不要被植物园的那帮兔崽子们钻了孔子,搞得以后更加没饭吃。”
  为了调和饲养员与金巴的矛盾,饲养员老大亲自拿着饲料去喂金巴,金巴吃得可欢了。
  被咬伤的饲养员的家人不同意了,来到动物园吵。
  饲养员老大被那伤饲养员的家人吵得实在是扛不住了,就猛地一拍桌子:“好!我这就去教训教训那条金巴!”
  说完,气势汹汹地往金巴的笼子直跑,伤员的家人和别的饲养员跟着过去了。
  饲养员老大站在金巴的门口,把金巴猛地拖了出来。
  众人非常激动,老大终于要动真个的了!大家都摩拳擦掌,只等老大一个招呼,就立刻冲过去摆平金巴,踏平金巴园。
  于是,在众目睽睽下,老大整整骂了金巴一个下午。
  傍晚,家人被震摄得一愣一愣的,离开了动物园。饲养员老大站在动物园门口向伤者的家人们挥手告别,还不住地喊着:“以后还有事就来找我好了,你来找我我肯定帮你摆平!”
  饲养员们感到很委屈。老大就这么干骂,一点都没用嘛。老大说的是人类的语言,金巴本来就听不懂,骂再多也没用啊。应该直接动手鞭挞金巴才对啊。
  饲养员们抱怨的声音被老大听到了,老大就进去斥责他们:“你们这帮人,太天真。Sometimes naive.打金巴就有用了?”
  一名饲养员站了起来:“要惩罚金巴又不是只有打他一招。金巴要当野兽,那是它的事情,我们是饲养员,没必要用和金巴一样的招。要教训金巴,你可以不给它吃的,你可以把它和母金巴分开关,你可以在饲料里放巴豆。你现在没事骂金巴‘狗娘养的’,这不是就是在陈述事实么。”
  老大听了,牙痒痒地盯着这名饲养员看了半天,最后恶狠狠地说:“你丫的是植物园派来的阶级敌人!我要灭了你!”

Posted September 8, 2010 by LostAbaddon in 老思妙想